青岛市推出建设可持续发展大工业体系蓝图,到2007年将实现:基本建立现代制造业体系。做大电子家电、石油化工、交通运输设备和新材料四大产业,建成制造业基地。有10户企业销售收入过百亿元,30户过50亿元,60户过1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在2001年基础上实现双倍增,达到6800亿元,2010年达到10000亿元;基本建立支撑产业发展的城市创新体系。加快建立以技术中心为核心的企业创新体系和研究与开发的社会化服务平台。高新区建成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区,青岛建成区域创新城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率达到45%,2010年达到50%。还要基本建立支撑产业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基本建立支撑产业发展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和基本建立支撑产业发展的环境保障体系。
青岛市委、市政府认为,青岛已进入加快发展的历史性关键时期。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工业发展转型升级,由存量滚动增长为主转向增量投入和大项目带动,由国有工业为主体转向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由城市工业主导型转向城郊工业并行发展,加快推进可持续发展大工业体系建设。
如何建设可持续发展大工业体系蓝图?青岛市将采取如下措施:
加入国际产业分工,构建立足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大工业框架。 优化生产力布局,统筹区域城乡发展,东西联动,北部延伸,沿“一带两极两线”集聚。环胶州湾工业走廊,重点发展临港产业及出口加工业,形成产业集聚带;西海岸重化工业区和东部主城区,着力建设四大产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中心,成为城市经济增长和高新技术孵化的两极;沿青银、青烟两线向北部腹地延展,发展特色产业和配套产业。逐步使中心城区成为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区,西海岸及市郊成为工业重心。
建设专业化产业功能区。规划发展石油化工、汽车及零部件、选修船、钢铁、电子家电、物流等产业区。整合现有工业园、运用利益导向和政策调解,合理解决产业布局跨市区形成的盲目竞争问题。在当前特殊时期,按照“集中资源、发展主导、盘活存量、置换结构”的原则;着力解决好土地瓶颈制约发展问题。坚持定向招商与定位招商相结合;着力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和技术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强的大项目。针对土地资源短缺日趋加剧的形势,更加注重规范项目准入,量化产出标准,开展园区达标认证,在“一带”和“两极”规划的功能区,每平方公里产出不低于30亿元;沿“两线”分布的,产出不低于10亿元。
协同胶东半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打破行政区划桎桔,强化区域经济概念,规划发展与烟、威两市协作的汽车、船舶、电子、化工、食品加工产业区。融入国际产业链条,建立产业损害预警机制;建设面向日韩的产业配套区、出口原料基地和加工贸易基地。
加快产业集聚,构建由产业群和企业群共同支撑的产业体系。 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发展 20万辆乘用车,新建 8万辆重卡,2 0 0 5年形成经济规模。建设大炼油项目,2007年形成能力。加快海西湾造船基地建设,2007年形成300万吨载重能力。积极建设大钢铁项目,2007年形成1000万吨炼钢。推进钢丝帘线、1000万部手机等投资过亿元重点项目,2004年完成工业投资350亿元,“十五”后三年完成1000亿元。项目实施中,注重提高执行能力,用创新的办法抓落实,强化责任制,确保重大项目按期投产达效。
培育五大产业集群。家电电子产业群,培植和引进集成电路、元器件、控制器件、新型显示器等高端配套产品,争创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石化产业群,依托大炼油,发展芳烃、PTA和有机树脂,实现油化一体化发展。汽车产业群,在推进轿车、货车项目同时,发展客车和特种车及汽车零部件,规划建设零部件产业区。造修船产业群,依托大造船,发展船用设备、配套件和前端材料,规划建设船舶配套产业区。港口物流产业群,依托前湾港,加快物流园区建设,培植临港加工分拨、集装箱制造、港口机械等产业。实施鼓励产业集群发展政策,大企业产品配套本地化,以配套企业税收抵减大企业税收增长目标。外地大企业来青投资或设立销售公司,上缴地方税收达到一定规模的,在一定期限内按比例奖励企业经营者。
培育大企业梯队。引导大企业与国际大公司对标,竞合发展。“以大引大”,进行组团式、生产环节连贯式、成片成区的强投入。设立电子信息、服装服饰产业发展基金;发展“项目型”大企业。鼓励大企业集群化发展,大企业本地投入,与引进市外大项目实行同等的政策奖励,从上缴税收地方留成增长部分给予一定比例奖励。建立政府与大企业“直通车”与定期对话制度,一事一议解决大企业问题。
建设开放型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和先进实验室,发展行业技术中心。加强科技原创性创新,在新材料、海洋及生物工程、信息技术等领域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对国家、省、市级新产品创造的新增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分别给予企业不同年限的相应奖励;用于技术创新。积极构建开放式产学研体系,吸引跨国公司和国内大企业来青设立研发中心或分支机构。
加速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推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优化国有经济结构。按照“进而有为、退而有序”原则,加速推进国有资本的战略性调整。强化大资本运营意识,淡化资产行业系统所有观念,集中优势资源,发展少数关键领域和龙头骨干企业。推进中小企业民营化和属地化管理,加速劣势企业退出市场,实现资产重组、债务抵偿和人员安置“三联动”。明年上半年完成国有中小企业的清理性改制。推进资产经营公司重组,组建多元投资、具有法人财产权的企业集团。强化国有资产管理,推行行政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实现资源的资产化和资产的资本化。加快沿黄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的培育与发展,使其成为国有资本退出的平台、对接国际资本的窗口和建设区域性资本市场的基石。
支持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制企业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的行业和领域。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它企业享受同等待遇。鼓励留学生和企业科技人员、大学生创办高新技术企业Z 鼓励国有企业经营者、业务骨干带资创业;鼓励下岗职工自主创业。大力发展都市型工业,鼓励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
大力发展市郊工业。结合生产力布局调整,加速城区产业转移和老企业退城进园,积极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块状经济。建立五市三区经济运行、工业投资、重大项目通报制度,实行新增规模以上企业考核,以投资额、引资额、产出率作为评价尺度。2007年,市郊工业比重达到全市的70%以上。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完善“三港两网”为骨架的基础设施体系。 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研发设计和专业化中介服务。加大招银引资力度,加快“银企”合作,扩大资金信托、票据融资、银团贷款业务。完善信用担保体系,畅通融资渠道。发展现代流通业,建设批发市场群、流通企业群和外来商业经济群(抓好汽车贸易城、胶州湾综合批发市场等工程。在即墨、城阳等地,发展工业品‘既发团地”)。
高起点规划前湾港;高质量建设三国四方合资码头、美国环球货柜码头、香港招商国际物流码头等工程,形成集装箱码头群。实施胶济铁路电气化改造和胶黄铁路复线工程,建设青银二期工程和滨海公路,超前规划半岛高速公路网和城际轻轨。推动各类网络互联互通,建设区域性信息港。大力发展物流产业,完善前湾港物流区,建设胶州铁路集装箱运输中心和空港国际物流产业园。推进港区联动,实现港口与保税区管理、功能对接,加速“准自由贸易区”建设。
政策支撑,忧化工业发展环境强化生产要素支撑。搞好煤、电、油、水等重要资源的战略规划、运行调节和供需平衡。建设国家原油储备、电源、燃气等能源项目。加大淡水资源的规划和建设力度,推进海水淡化产业化试点。加快青岛电厂、黄岛电厂扩建,实现区域电网与华北电网并网,同网同价。积极争取国家土地规划调整。在新规划实施前,积极协调购买指标等过渡性措施保障大项目建设。实施土地储备计划和年度用地计划;增加工业用地指标。加强重点区域大规模控制,保证大项目用地有选择余地。
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重视发展增量性就业产业,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企业;扩大就业。加大技术和管理要素参与分配力度,推行市场化配置人力资源机制;壮大企业家队伍。利用院校资源,增设与青岛大工业发展方向相一致的专业;引导大企业培训机构与驻青院校结合,搭建培训平台;组建为中小制造业企业服务的公共培训机构,多层次、多渠道培育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级技工队伍。倡导“绿色制造”,发展循环经济,培育生态产业功能区。
实施积极的工业发展政策。每年按不低于财政支出增长幅度的比例扩大工业发展资金规模,用于工业重大项目资本金及贴息、产业集群发展引导、技术创新项目补助、大企业扶持、大企业引进和名牌产品奖励。设立5000万元电子信息发展基金;用于电子软件企业重点项目投资贴息及新产品开发风险投资基金。扩大国有控股企业年薪制实施范围,对重点出口产品和出口大户给予一定的出口退税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