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地铁2号线列车昨日首次试跑
2012-05-29 17:42
图:工作人员在查看列车运行情况。
列车首次进入地下隧道试车。
昨日,地铁2号线编号为2的列车在工程车牵引下,平安试跑1.5公里,成功返回常青车辆段。业内评价“非常成功”。
本报昨日2号线列车试跑消息见报后,当天常青车辆段“试”跑出发点上,聚集了多家电视和纸媒记者。
上午,工程车先替地铁车辆试跑“压道”。记者要求上车的请求遭拒。原因是首次“探”道,工作人员担心人多,分散了注意力,易出纰漏。
试跑从下午2时25分开始,黄色工程车将6节编组的地铁车拖出联合车库时,观看的媒体群中不禁有人道出,车辆的行走“很轻”。
工程车牵引力为600马力。地铁车辆部负责人解释:“这个力量,足够拉着6节车爬上千分之二十八的坡道。”2号线过江段的最大坡道就是千分之二十八,与长江隧道坡道一样。
记者获准上到地铁车辆中。出发后,车行得很慢,有时,“比人走得还慢”。
车下,平均十多米就有一人“盯守”着列车的前行——或是戴白安全帽的地铁集团技术人员,或是穿米灰工装的南车售后小伙子。他们高高低低地走在车辆段碎石中的轨道上,不断猫腰观察车轮和轨道之间。据悉,现场约有30人在为地铁车“试”跑探道。
从常青车辆段出发,最后到达金银潭站区间,1.5公里试跑用了大约两小时。其间停了十几次。车辆部负责人介绍,试车主要是“走走看看”,停车就是在“看”。
昨日“停”的因素有:车辆上部空间不够,存有障碍;沿线有施工堆放的材料可能影响车辆通过;车辆的受电“板”与三轨接触未达到要求。这些因素,有的现场处理,有的记下来,随后修改。
进入隧道时,整个车厢全部黑了。列车仿佛在黑夜中前行,全凭工程车的照明打亮前方。隧道的墙上挂有电缆,还有检修楼梯,地下铺设有黑色的消防水管,空间非常逼仄,列车走得更慢。
返回时,是工程车顶着地铁车辆前行。原车辆尾部的驾驶室,成了工程车的“眼睛”。这时,司机史磊几乎扑在窗玻璃前盯着地下的轨道,拿着对讲机告诉后边工程车的司机,“前面有道岔”。
昨日列车一共过了7组道岔。每过一处道岔,就需要人工去为道岔完成一次“锁定”,因此史磊要提醒停车。
据介绍,将来设备全部安装到位后,列车每换一次道岔,会有自动控制为其锁定,无需人工完成。
4时15分,试车完毕。
地铁车辆部负责人通告媒体:试车距离1.5公里,走完2号线从车辆段到金银潭站隧道的进出段线。一去一回,工程车的“拖”和“顶”都完成得不错。试验工程车在最大坡度处能刹车和停车,为地铁车辆试跑长江隧道打下了基础。
武汉地铁2号线首次上线“漫步”
不通电“冷滑”3公里 感觉良好
据武汉晚报报道 如同武广高铁通车前得反复试跑一样,将于年底投入运营的武汉地铁2号线也迎来通车前最关键的一步——上线试跑。
昨天下午2点多,记者有幸成为2号线的首批“乘客”,搭乘首列梅花红列车,在工程车的牵引下,从常青车辆段上线,在进入金银潭站前的1.5公里隧道区间内,开展通电前的“冷滑”测试,重点检验列车前进中有无障碍,如会否在隧道内碰壁、制动等。
待月底,2号线还将开展通电情况下的“热滑”测试,以测试讯号、电路等性能;到10月份,各项通车前的准备工作到位,全线还将空车试跑两个月。
常青车辆段是2号线停车、检修、保养和试跑的车辆基地。自4月底,两列列车从株洲运抵常青车辆段,已经过多次低压测试,车辆本身的电路、气路等均测试无误。
确定列车没了问题,接下来还得拉进隧道,确认隧道是否通畅。不过,在列车“冷滑”前,一辆黄色工程车已先行上路,为列车首次试跑“探路”。从常青车辆段至常青花园车站试跑了一个来回,往返6公里,耗时一个半小时。
地铁动力列车重33吨,车头车尾的非动力列车重30吨,而工程车重达53吨,经它压过没问题,那么列车试跑也不会有问题。另外,工程车的“块头大”,两侧较列车宽,它能通过,列车也能通过。
地铁集团建设事业总部车辆部经理朱圣瑞介绍,列车两侧与障碍物的距离,不得小于13厘米。
而这在之前,工人们已经徒步或乘平板车对冷滑线路进行巡道,清除了可能妨碍列车运行的障碍。工程车运行在专业术语中称为“压道”,主要目的是查探轨道的空间障碍,以列车的“视野”感受隧道内的障碍。比如看有没有管线挡路,是否有异物擦到列车车身等。接近中午12点时,探路归来的工程师确认,列车可试跑。
1个半小时慢跑1.5公里
下午2点多,挂好工程车的梅花红列车整装待发。随着工程车启动,工人们上前拿开地铁列车车轮前专门防止溜滑的垫子,列车准备出发。记者作为2号线首批“乘客”踏上列车,工程车缓缓开动,列车也跟着移步。
车厢内,散发着新车的独特气息,地面铺着硬纸壳保护,车身标志标语的保护膜尚未撕开。车厢外,车身两旁均有几名工作人员在轨道边查看情况。
由于2号线还没有通电,列车试跑要靠工程车拖着完成,称为“冷滑”。其存储的电量仅能提供2小时照明,试跑时没有启动空调。因此,车内通风换气成了难题。列车进入隧道以后,手机信号就没有了。两车之间工作人员的通讯,得靠对讲机进行。
朱圣瑞介绍,冷滑的主要目的就是检查系统设备、设施是否满足限界要求,检验线路、接触轨设备几何尺寸是否满足设计标准,保证列车按规定的速度安全运行,以及检查信号系统基础联锁关系是否达到设计要求,为热滑试验提供条件。
测试阶段,列车缓慢前行,走走停停。“停一下,我下去看看。”车厢内的工作人员和工程车上的工作人员不时用对讲机沟通联系。列车出车库,穿入“有盖”的出入段线路,光线渐渐暗下来。列车两旁,是安好电缆架的墙壁,电缆架与车身大概不到一米的距离。最狭窄的一段,是电缆架施工留下的钢梯,地面工作人员拿出卷尺上前测量,20多厘米,可以通行。
下午4点左右,列车开始下坡进入隧道,前进500米后,稍作停留就开始倒车。列车调个头返回车辆段,工程车从“牵”变成了“推”。试跑1.5公里,耗时1.5小时。返回到车辆段时,已是下午5点。现场负责人宣布当日冷滑完成。
经受住了大坡度制动考验
朱圣瑞说,冷滑完成3大任务:除了清障外,还有最大坡度停车和单机牵引、推行。其中,经过了达到千分之二十八的坡度,相当于2号线越江隧道段的坡度,列车制动经受住了考验;而单机牵引成功则意味着将来列车运行时出现故障,救援车能成功完成救援。朱圣瑞还介绍,在隧道线路上,每隔5公里设有一个待避线,就好比高速公路上的应急车道,发生紧急情况,疏散了乘客,列车可停靠在待避线内。
对于首次上线试跑,朱圣瑞说,“冷滑”试运行并不在速度多快,而是确保安全第一,测试到位。2号线双线56公里轨道将全部经历一次“冷滑”,然后开始“热滑”。
2号线的动力,与高铁和动车一样来自电力。只不过,高铁送电网在列车的顶部,而地铁的动力,来自车厢下面伸出的电刷,能紧贴地铁的送电轨。每组列车,同时有10只电刷通电。朱圣瑞说,将来通电后,将着重测试列车在不同速度下的性能,跑的次数就要多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