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要闻

南昌地铁1号线11月中旬开挖隧道“穿越”赣江

2012-10-09 23:44


工人们对过江盾构机进行安装调试

过江盾构机安装前

秋水广场站施工现场,安全警示牌随处可见

秋水广场站的站台在地下约25米左右

      南昌新闻网讯(晏明智 记者 李琳)“地铁1号线过赣江,从秋水站始发下坡,过赣江大堤,然后快接近中山西路站时,是一个抬头,1889米的线路就像一个锅底一样的抛物线,坡度在千分之四十。”随着南昌地铁施工建设的日益推进,备受瞩目的过江盾构机“穿越”赣江也将于11月中旬开始进行水下的隧道施工建设。10月7日,记者从南昌轨道交通集团获悉,这套打通赣江两岸的“穿越”方案是经过一年多的编制和四次专家论证,最终敲定的结果。

      主体结构完工85% 盾构机11月中旬始发

      秋水广场站是南昌地铁1号线过江的始发车站,该站点附属结构主要为5个出入口,3个风井及1条过街通道。“秋水广场站因为是穿越赣江的始发站,为了保证穿越赣江的安全和顺利,设置为三层站,比1号线其他站点多一层,多大概6至7米的深度。”该站点项目部负责人告诉记者,虽然整个车站148米长,比其他车站要小一点,但是深度比其他站点要深6米,而且1号线的其他站点基本上在地下17米至18米,秋水广场站的站台在地下约25米左右。

      据了解,目前秋水广场站的施工进度基本完成了主体结构施工的85%,工作人员正在忙于盾构机的安装调试,整个泥水盾构机施工推进比较顺利,预计11月中旬始发。另一台泥水盾构机预计在10月下旬进场。为了保证施工的安全,在穿越赣江时,第二台盾构机会在第一台始发1个月后才开始掘进。

      攻克三大技术难题 历时一年敲定过江方案

      作为从赣江底部穿越的第一条隧道,施工方——中隧二处接到这个施工任务后,做了一个非常系统的详细安排。“整个赣江700公里长,还没有一个穿越赣江的隧道,也没有可以借鉴的施工经验,针对这一块,我们第一手取得赣江地下的水文资料和地质资料。”中隧二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从2011年进场拿到赣江的地质资料和水文资料后,中隧二处立马开始准备过江盾构预案,前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对选用什么样泥水盾构机,怎么样施工,都做了详细的安排和布置,并组织了专家论证会四次,最终确定穿越赣江方案。

      据介绍,目前过赣江存在三大技术难题,第一是上软下硬的地质条件,上半部分在砂石里,下半部分在岩石里。第二为过断层带,第三则是覆土层比较浅,也就是隧道的顶部和赣江底相距的距离太短,只有5.2米。“这是我们施工时要攻克的难点。”该负责人说,针对“上软下硬”的地质条件将通过对盾构机前方掘进刀盘的改进来保障推进的顺利。在穿越断层带时,则会调整掘进的速度和技术参数,包括对保证压力平衡的泥浆液都要进行相应的调整。而通过浅覆土层时,盾构机则要减速,“常规性的掘进速度是每天12米,到了浅覆土层估计一天只能掘进3至4米。”

      泥浆成“法宝” 江底隧道用泥水盾构机

      记者了解到,在赣江水底以下挖出地铁列车运行的隧道,选用的是泥水盾构机,地铁1号线只有在秋水广场站才有泥水盾构机。与土压盾构机输送固态的泥土到地面不同,泥水盾构机输送的是液态的泥浆。前者施工是靠盾构机刀盘切掌子面的泥土来保证施工平衡。后者施工原理是靠外部制的泥浆,通过高压泵送到盾构机高压舱里,靠泥浆和高压来保证盾构机前面土体的稳压,确保盾构机掘进中不发生塌方和涌砂涌水。

      据悉,当泥水盾构机开始过江时,最前端的刀盘削下来的土砂经搅拌装置搅拌后会形成高浓度泥浆,运回地面在泥水分离装置中分成碴土和泥浆,分离出的泥浆又会重新被运回盾构机内。这其间,将通过控制进、排泥浆量和气压来保持江底工作中的各种平衡,防止出现塌方和涌砂涌水。看似普通的泥浆在这里成为过赣江地铁施工正常进行的“法宝”之一。

      将出动监测船护安全

      记者在秋水广场站的工地上发现,安全警示牌随处可见。由于该项目是地下工程,加之要从赣江底穿过,安全成为重中之重。因此,在安全监控方面,除了视频的监控外,还有技术监控。“每一天我们车站四周有水平桩,监控车站是否有位移和变形。等过江盾构的时候,我们要监控江面和江底地质变化。除了盾构机上面有监控装置外,江面将来还要有监测船。”该负责人告诉记者,如果说车站安全的监控是早晚各一次的话,过江时监测船一天至少监控三次。

      “千里赣江第一隧”,因为是第一次穿越赣江,所以风险和意义同在。承担着贯通地铁1号线的重任,同时也是地铁2号线的“探路石”,此次“穿越”赣江意义非凡。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