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要闻

地铁东街口站近期已拉开福州地铁换乘站建设序幕

2013-07-11 17:22

为地铁1号线(一期)5个换乘站首个进入换乘段施工的站点


     最近,如果你途经地铁东街口站,会发现工地表面少有动静。这可不是暂停建设,而是该站点建设进入了地下三层换乘段施工新阶段。该站是我市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5个换乘站中首个进入地下三层换乘段施工的站点。
 
  地铁东街口站位于繁华的市中心,周边建筑密集,基坑距离建筑物基础较近;该站还是1、4号线换乘站,基坑深度最深达24米,开挖难度极大。尽管如此,该站率先掘进1号线最深处,揭开了全线换乘站建设的序幕。9日,记者在该站点建设方中铁三局地铁1号线五标段项目副经理马书哲带领下下,走入负三层换乘段建设工地。
 
  “超声波监测仪”保精度
 
  站点基坑开挖,首先要建地下连续墙。地下连续墙作为主体支撑围护结构,在地下四周筑起墙壁、形成基坑才能阻断地下水,保持地层稳定,进而才可进行土方开挖。地下连续墙建设分为地下连续墙基槽开挖、钢筋笼下放和混凝土浇筑。站在负三层基坑靠东百大楼侧,马书哲手向记者介绍:“站点离建筑物近,最近的一堵地下连续墙距离东百大楼的地基仅2米多。从开槽到安放钢筋笼必须确保垂直的精度,绝对不能超出允许的误差值范围。”作为负三层结构、最深达24米的换乘站,东街口站地下连续墙施工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如何破解难题?这就要靠“超声波监测仪”了。
 
  “超声波监测仪会发出超声波。当超声波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会被反射,读取反射波产生的数值,就可以计算出槽壁的垂直度。从开槽、下放钢筋笼、到浇筑混凝土,超声波监测仪都实时监控,一旦垂直度发生偏差,就可以立即进行调整。”马书哲说。
 
    “蚂蚁搬家”挖土方
 
  从负二层向下进入负三层,原本“举头见天”的空间因为顶板的遮盖变得封闭,仅有一个面积近60平方米的预留井向上与负二层相连通。以面积1500平方米、高8米计算,东街口站负三层的空间体积约为1.2万立方米。如此巨大且相对密闭的空间如何开挖?
 
  这得从长9.3米、宽6.4米的预留井说起。“在土方开挖前,从负二层向下,预留井外全部为原始的土石,能作业的面积仅为60平方米,只能使用小型挖机一点一点向下挖。”这一施工方法被称为“盖挖逆作法”。据介绍,受限于空间,该站负三层换乘段最多只能吊入4台小型挖机同时开挖,每台小型挖机每日可挖土两三百立方米。
 
  将挖出的渣土向外吊运,是负三层施工的另一个难点。在地铁东街口站的基坑上,施工方架设了一台巨大的龙门吊。龙门吊将出土斗从预留井处吊入负三层,由挖机将渣土投入斗内,再由龙门吊吊上地面。每个出土斗所能容纳的渣土量仅为2立方米,这需要不断增加吊运的速度才能跟上挖机的挖土速度。
 
  由于位处市中心,运至地面的渣土在白天及交通管制期间只能暂放在站内,等到晚上集中外运。为了不影响周边交通和路面整洁,施工单位严格遵守市建委的相关规定,22时至第二天5时抓紧时间外运渣土,一辆渣土车一趟只能拉12立方米渣土。面对整个负三层12000立方米的空间,从挖掘、吊运至外运渣土,该站点以“蚂蚁搬家”的速度,将用4个月完成该段土方开挖工作。
 
  酷暑难挡建设激情
 
  纵观整个地铁东街口站,密密麻麻的钢筋和穿梭其中的工人共同构成一幅忙碌的施工图。
 
  下午,负三层十分闷热,王承俊和工友们正在搭建腕扣支架。年前,他从长春调至福州工地,到现在已经整整10个月。王承俊他手持扳手,不停地往钢架连接处旋上腕扣,即便满头大汗,全身湿透,动作也不见停。为使站点建设如期完成,目前该站点的管理人员及近80名工人轮班换岗、全天施工。
 
  目前,该站点一期主体基坑开挖已全部完成,正在进行主体结构施工。其中,负二层正在进行1、3号出入口环形大厅施工,负三层换乘站则在搭建钢筋支架准备浇筑侧墙。据统计,该站点现已完成一期工程量的80%。其中1号线车站底板124米,中板124米,顶板124米;完成换乘段底板60米,负二层板60米。
 
  下一步,该站点将进一步加快施工进度,争取9月底前完成站点一期施工。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