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讯(记者/赵琦玉 实习生/霍佳敏)“人类已经阻止不了广州节前大塞车了!”这是9月8日,一网友在微博上织出的“危言”。一语成谶。
自9月8日开始,全城大堵之势愈演愈烈,直至昨日,中秋节后第二天,广州才像全国其他城市一样,从这个中秋“劫”下小松了一口气。然而,半个月后,国庆节长假扑来,广州是否依然难逃一“劫”?
【直击】
中秋节前4天广州变“堵”城
交通警情上升七成
9月8日,中秋节假日前两天,“堵”势猝然而至,而且这一堵,比往年都要更强烈。据广州交通部门的监控显示,8日上午,广州市内多个路段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交通拥堵,当天晚上,广州市内东西走向全线大塞车,增槎路、黄埔大道华快入口、天河路、临江大道等路段都有不同程度的交通堵塞现象,全城交通近乎瘫痪。
家住五山路附近的黄女士回忆以来记忆犹新:“下班所花的时间比平时多了一倍,过个五山桥就花了近20分钟。”
9月9日,中秋节假日前最后一天,广州交通拥堵全城“大爆发”。增槎路全路段从上午8时多就开始堵车,而江南水果批发市场附近的拥堵情况最为严重。此外,广园路、环市西路、金沙洲路、广清高速、内环路、岗顶等路段都出现严重的拥堵现象。
小车堵,公交车更堵。中山大道BRT因为天河路口塞车无法动弹,地铁三号线体育西路站、岗顶站等纷纷遭遇客流高峰,站厅里挤得水泄不通。据地铁部门统计,仅9日一天的地铁客流量就达548万人次,其中1、2、3号线均突破100万人次。
9月10日,暴雨袭城,全市多个路段遭受水浸,本来拥堵不堪的交通更为严重。大北立交、越秀公园、中山大道、东风路及环市路东往西方向等路段全部出现堵塞。网友“liuh69”抱怨“广州大堵车1个小时动了300米!”
9月11日,增槎路周边路段、东风中路双向、环市路东往西方向等路段再次出现拥堵。据了解,增槎路路段批发市场非常集中,除了江南水果批发市场、江南果菜批发市场,还有新天铖粮油食品批发市场、新源粮油副食品批发市场等,加上增槎路是“华山一条路”,每逢节日就会堵满进出货的车辆。有报道称,今年中秋节前在此进出货的车辆每日将近一万辆。
据广州市交警支队发布的上周警情(9月5日-2011年9月11日),上周全市交通警情24603宗,与前一周相比上升10215宗,上升71.00%。
交警部门表示:“全市交警节前已经全员停休,并全面启动高峰交通疏导应急预案,大力加强市区路面交通疏导。受节前出行高峰影响,尤其是市内各大批发市场周边道路车流量大增,导致交通堵塞类警情上升幅度较大。”华南理工大学智能交通系统与物流技术研究所所长徐建闽则估算,节假日车流量比平时至少增加了15%~20%
【热议】
教师节与中秋节相邻
送礼热潮加重“堵”情
广州并不是唯一的“堵”城。从连日来的媒体报道来看,北京、上海等全国一线城市都陷入了交通瘫痪的边缘,南京、济南、青岛等城市也出现节前大堵车现象。
中秋节前大堵,不少市民不仅表达了对堵车本身的不满,更直言,堵车凸显的是其背后腐败的送礼社会风气。
在微博上,广州网友们大吐苦水,甚至称“广州‘堵城’欢迎你!”网友纷纷将塞车矛头指向“送礼”:“广州处处塞车,大家都说是因为中秋多人出来送礼,以前我不信。不过自经过某‘总部’后门,见到塞满来自全省各地粤E、粤F、粤Q、粤T、粤S各地的车后,我彻底相信了。”网友“iFarren”也说:“无论几点下班都是塞车!而且这礼拜都是外地车!都是跑来广州送礼的车堵死我们了。”
有网友认为,今年比往年更堵的一大原因是今年教师节和中秋节相邻,参加饭局或送礼的人都挤到了一块。网友“老牛”感叹:“由于‘送礼’而使到交通大堵塞,真是中国一大景观! ”
历史学者、专栏作家洪振快就曾分析,下级要给上级送礼,这是一种秩序。既然是“秩序”,谁敢不高度重视呢?化解“逢节必堵”一类的弊病,除了将公权力关进法律的笼子,别无他途。现今发展到“逢节必堵”,已然成为一种“社会病”了。
徐建闽接受采访时也告诉记者,自己6~8号在北京参加活动时,发现北京比广州更堵,来自各地的车塞满了主干道,他直言,这是一种腐败的社会现象。
【拍砖】
学者悲观预测逢节必堵将成常态
专家直言广州智能交通系统已落伍
“堵成这样很正常。”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副院长靳文舟“语出惊人”。
“广州的治理目标是让小车不堵,这不是一个好办法。”中秋节前后的城市堵态,虽然让很多人“噩梦”未散,但是靳文舟却直言“仍不够严重,以后必然比这个更严重。”
靳文舟坦言,对许多城市来说,只有堵到一定程度了,市民才能“放下车”。什么程度?靳文舟分析,一种是堵到不行,市民走路、乘公交地铁比开车更快;一种是贵到不行,开车、停车太贵,市民主动放弃开车。“但是,目前这两种‘条件’均不具备。”
“为什么一定要把小车治理作为目标?”靳文舟反问道,随着小汽车的增长,僧多粥少,必然会越治越堵。“只有堵到一定程度了,政府才会把公交优先重视到一定的程度。治堵不力,是政府治理思维的问题。”
对此,徐建闽看法和靳文舟很一致,他认为,“只要路网能力未增加,那么以后逢节大堵就会变成常态,而且必将越来越严重。”
徐建闽建议治理拥堵的新办法,就是疏解中心区功能,向优先公交倾斜,并且采用新的交通道路管理手段。
“在不限行的基础上,广州无法阻挡汽车保有量增加的趋势,但是应该想好如何增加公交运力,并且让公交成为合理而高密度的网络体系。”徐建闽举例,“日本东京的汽车保有量是800万,是广州的近4倍,但是交通高峰期间路上的交通量只有一半--因为城市公交发达。选择公交、地铁出行的市民很多。”
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家认为,虽然亚运后广州出台了30条治堵方案,措施不少,但不够全面。“其中部分方案对老百姓来说甚至是一种倒退,比如取消了对公车的限制。”
该学者举例,目前广州使用的交通系统——澳大利亚的scats信号控制系统,始于90年代,已经远远不适用于今天的交通情况。“在广州出台的治堵方案里,提出对单个交叉口增设信号灯,但是这种做法是不全面的,广州现在很多信号灯仍然是根据经验进行调整,而不是模型计算。更科学的做法应该是,以交叉口群或者组成干道来进行信号灯设置。”该专家打了个比方,如果对整个智能交通系统调整到最佳的状态,让车辆连续流通交叉口,那相当于对广州城市交通做了一个“微创”甚至“无创”手术,这就避免了动修桥修路这种“大手术”。
“然而这一点在治堵方案里面可以说是空白的,无知的。”该专家直言。
徐建闽对此同样认可,曾经有团队对天河区主要路段进行仿真评估——如果使用更合理的智能交通系统,车辆流量效率可以明显提高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