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广告,大多只有“雷”没有美
放眼望去,现在以“雷死人不偿命”为搏出位的现象,已经从电视剧蔓延到广告。作为强调创意的艺术形式,好的广告往往是让人感到“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可惜眼下很多广告过分追求“雷”,观众频频遭遇意料之外,却无情理之中。
比如饱受争议的号称“拯救世界农业的先进技术”的化肥金坷垃广告。广告中,一个非洲人和日本人为了争抢金坷垃,接连喊出“肥料掺了金坷垃,一袋能顶两袋撒”“肥料掺了金坷垃,小麦亩产一千八”等雷语。不仅动作夸张,还严重夸大事实。
不仅如此,现如今地铁里大多数广告让人烦恼,不仅因为恶搞,还因为过分密集的播放。“原本就是陈词滥调的广告,第一遍听着觉得还能入耳,听多了就很恐怖了。就连那些原本不那么讨厌的广告,经过狂轰滥炸,也让人怨声载道。”一位乘客这样抱怨, “我上个班容易么,既要在人群中挤来挤去,又被这种一惊一乍的喊叫整得崩溃,身心遭受严重摧残!”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也许让人们记住一件商品,要么是通过极佳的创意,要么就是这种填鸭式的灌输。但是作为“受众”,我们还是希望广告制作者多点创意,多点人文关怀,能够静下心来好好打造一个品牌,而不是这样叫着喊着嚷着让人掏口袋。

你是否也在经历这样被恶心广告包围——“上班如上坟”的痛苦旅程
地铁“出发吧”系列广告引发上班族精神认同
好的广告是从消费者体验的角度来制作的,国内外一些大企业,做广告是为了打造品牌,让你从品牌联想到一些美好的意义。而眼下很多企业只要让你记住它的产品,最终能卖掉商品就可以,它们想得更多的是今年广告投入多少,能赚多少钱,而不是一个品牌在未来几年内能达到怎样的品牌价值。
但是,应该看到仍然有以品牌为第一优先的企业正在努力打造不一样的地铁广告。如腾讯在春节期间就推出了《弹指间 心无间》的广告,讲述父母学习打字,为了与远在异国的儿子用QQ交流的故事。由于正值春节,这样一个应景的广告感动了不少人,也让腾讯这个品牌多了些许温情。
而近日在北京地铁出现的“诛仙专列922号”,更是将这种精神渲染和人文关怀做到极致。以五种心情作为职场精神的写照,用“出发吧”诠释这种积极面对未来的心态。

“空想——行动 用一秒决定,用一生坚持。”直到现在,你是否还有“出发”的自觉?

“孤单——相伴 让“出发”结束你的孤单。”但是,你是否还有为爱出发的冲动?

“错过——拥有 不要让失去教你如何珍惜。”相拥的情侣,这一刻你们是否在回忆往昔?
可以想象,每天当上班族满怀激情的踏上拼搏的路途,他们看到这样的广告会不由自主的联想到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尤其是那些身处异乡的北漂们,这种“出发精神”是他们的真实写照——为了生活得更好,为了自己的理想,他们正行走在实现的路上。出发吧,在还没有垂垂老去的时候!这是一种源自内心的共鸣,这一刻广告不仅仅是广告,而是与受众达到了精神层面的交流。每个人看到这样的广告都会不由自主的想起自己的往事,并为之赞叹。因为他们相信,所有的付出都会有结果,所有的愿望终究会有实现的那一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就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广告主们,赚钱时还要想想品牌
地铁作为连接从家到工作单位的过渡区,人们希望尽量保持个体的独立性,不被商品经济所打扰,但目前商业的力量过于强势,它无处不在地在侵扰你。所以多一些人文关怀,会让人们获得一种尊严和尊重,触动他们去帮助别人,反馈社会。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地铁过道里一则公益广告,一只鸟从被石油污染的海面钻了出来,羽毛已被油污包裹住。”有网友曾说起那时悬挂在地铁站的这则公益环保广告,每次看到他内心都有一种强烈的震撼,“它让我觉得我与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着关系,也许,我少扔一次一次性筷子,少取一个塑料袋,这个地球就可能多一点绿色,动物和人类的未来就能多一点生存空间。”由此可见,人文关怀才是真正能够打动人的因素,而充满人文关怀的广告无疑才最有助于品牌发展。
广告是一门艺术,而艺术往往是与心灵相通的。少一点追名逐利的浮躁,多一分对人们内心的关照。当那些雷人和烦人的广告越来越少的时候,我们或许才能真正体会到商品带给我们的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