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节能协会城轨交通节能专业专委会
中国勘察设计协会轨道交通分会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轨道交通分会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设计咨询专业委员会

行业资讯

北京:中国地铁新鲜空气为美国50%

发布日期:2011-09-15 18:22

      中秋假期北京地铁日客流量近700万人次,密集的人流让地铁内空气混浊不堪,使得很多乘客都有过憋闷的感觉。在这个问题上,相关部门是否有标准规范,又是否有监控呢?

  学者观点 空气质量标准中美差一半

  国内建筑设计界泰斗、曾参与过北京1号线地铁站设计的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来增祥表示,“美国室内公共场所换气量标准人均(成年人)是每小时60立方米,中国的标准是人均每小时30立方米。在这一标准下,国内地铁站内的新鲜空气量仅为美国一半。一些拥挤的地铁站连这一标准都未达到。”

  来增祥指出,虽然有人认为乘客在地铁站内停留的时间较短,可以适当降低换气量标准,但事实上根据一些调查和实际体验,地铁站内的空气让人感觉憋闷、不舒服的主要原因就是新风量不够。除此之外,空气质量还包括菌落含量、粉尘、异味、空调换气等。在这些标准上,我国均低于国际上的先进标准。

  城建专家 北京最低3.6万立方米/小时

  带着来增祥教授指出的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参与设计北京、上海等多条地铁线路的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通风专家向记者介绍了北京地铁规划时换气量标准:夏季空调打开时,系统的新风量不少于总送风量的10%,每小时新风量的最低标准为3.6万立方米(人均每小时12.6立方米)。在空调关闭后的通风季节(夏季之外的季节),新风量标准是人均每小时30立方米,且车站换气次数不小于5次/小时。

  该专家认为,对于北京地铁而言,除了开空调的4个月时间外,大多数时间,新风标准是很高的。据介绍,通风季节的换风是通过风机运转实现的。

  矛盾 为控制能耗标准不宜定太高

  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的专家表示,通风空调系统能占到地铁能耗的三分之一,这个能耗是非常大的,直接影响到地铁运行成本。“目前北京地铁票价低,地铁运营亏损比较严重,能耗这方面压力很大,从这个角度讲,轨道交通要想持续发展,能耗要是不控制下来,越往后问题会越突出。”该专家指出,国家从节约能源的方面考虑,民用建筑、办公建筑大都用了人均每小时30立方米的标准,实际上地铁设计规范的标准,是比这个还低,不到30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