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轨交17号线向社会征集站名引发众多网友和乘客热情参与,上海地铁车站究竟应该采用马路名命名,还是采用非马路名命名再次成为网友热议的话题。不少乘客表示,地铁站名的影响力非常大,应该好好利用,未来的线路,特别是郊区线路,更应该侧重于使用区片名,而市区车站,由于站点密集,则使用路名为宜。
站名用路名多用地名少
近日,网友“ppy”在轨交网上发了一个关于上海地铁站站名的统计,统计数字显示:以同名换乘站作为一个站计算,共有车站242个(浦电路站虽然为两个站,但只有一个站名),即目前上海共有241个站名,其中以路名为站名的为152站,占63%,以非路名为站名的为89站,占37%。 “ppy”说,以路名为站名的占大多数,非路名的站名占少数,特别是用区片名作为站名的更少,这不利于历史文化的传承,其实各站周围总有历史发掘,建议尽量增加历史老地名。
“ppy”还建议,不要以行政级名称来作站名:如大场镇,大场镇的辖区内有7个站,老镇却在场中路站,将来行政级发生变化就麻烦了;不要取很长的道路为站名,如“浦东大道”那么长,不熟悉情况的乘客容易上当;也不要用没有建好的场所为站名,比如“航天博物馆站”。
一条路用两个站名易混淆
该帖子引发不少网友认同,“有很多老上海的地名,很有上海特色,现在都消失了,真是太可惜了。 ”资深网友“圣乔治”认为,区片名作为上海文化的一部分,理应通过地铁站名做永久保留,比如“大自鸣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名,但是附近的地铁站却用了长寿路站作为站名。比如漕河泾,那里所有的公交车站都叫漕河泾,而地铁站却叫漕宝路站,没有历史内涵。甚至有人以为漕河泾开发区就是漕河泾了。
网友“ppy”认为,目前上海同一条路有两个站名的就有六对:南京东路、南京西路;西藏南路、西藏北路;友谊路、友谊西路;华夏西路、华夏东路;殷高东路、殷高西路;杨高南路、杨高中路,这些站名对不熟悉上海的外地乘客来说,很容易混淆,其中前两对在同一条线路上,乘错了转个向问题还不大,但后四对都在不同线路上,如果乘错了,都要绕一个大圈子。
网友“dean1128”则建议,地铁站名应该与附近公交车站名统一起来,避免同一区域公交用的是地标名,而地铁用的却是路名。
建议车站展示站名文化
昨天下午,记者在1号线常熟路站随机采访了几名乘客,一些老上海乘客特别赞同用区片名作为地铁站名,“优先使用那些有历史底蕴的区片名,可以让上海的城市文化传承下去。 ”一名在上海生活了50多年的乔先生表示。
而乘客张先生则建议,地铁公司能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在一些有历史内涵车站展示站名文化,比如大柏树,到底怎么发展来的,背后有什么鲜为人知的故事,找出这些地方发展的老照片,做个简单的展览,让乘客在候车时既了解历史又增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