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马路爬楼梯 盲人想独自从 3号线换乘8号线太难了

由于盲道的通行安全和便利度太差,其功能已几乎丧失殆尽
电影《地下铁》里,杨千嬅饰演的盲女每天拄着拐杖、循着盲道,搭乘地下铁上、下班,并在地铁里遇到了当时同样失明的男主角梁朝伟。然而,电影里 的浪漫,却不可能在上海发生。“我几乎一两个月才会在地铁里看到一位盲人。”“我每周在地铁里看到的盲人数以个计。”……采访中,大部分地铁工作人员这样 告诉记者。
据不完全统计,如今申城盲人约十多万人,但为什么盲人搭乘地铁的比例却那么低呢?记者调研发现,尽管目前上海所有地铁站 内均建有盲道,但使用率并不高。这究竟是为什么?记者近日探访了本市多处地铁、轨交内的盲道,结果发现:由于盲道的通行安全和便利度太差,其功能已几乎丧 失殆尽。在没有外人帮助的情况下,一名盲人搭乘地铁,几乎没有任何可能性。
本报记者 朱文娟 实习生 李阳培
地点1
3号线虹口足球场站
3换8需出站,2条马路几十级台阶处处“危机”
下公交换地铁
想“摸”到赤峰路站难度高
记者从复旦大学出发,体验的第一站是虹口足球场站。记者先搭上了139路公交车,在“上农新村”站下车,试图在这里的赤峰路站搭乘3号线。公交车停在了一个路边有台阶、但是没有盲道的地方。
记者发现,从这个公交车站到地铁站的直线距离约为一百米左右,但却要先后经过上、下5个台阶,穿越2条小马路,过1个红绿灯。附近既没有交通协管员也没有交警,更没有盲道,在没有外人帮助的情况下,盲人想要从公交车站“摸”到赤峰路地铁站,难度相当大。
但假使这位盲者幸运,顺利在路人搀扶下进入到地铁站内,也许他会感到一点点放心。因为,尽管公交站到地铁站之间的换乘途中没有盲道,但是地铁内的盲道还是非常规范。几乎一步入地铁站,就可以感受到盲道的存在。
无障碍电梯不开放
说明无盲文版还需通知工作人员
记 者发现,这条横亘在地铁站一楼大厅正中心的盲道,两端分别通往无障碍电梯,中间则通往前往3号线的楼梯。记者试图循着盲道乘无障碍电梯,但意外发现,这里 的无障碍电梯并没有开放,旁边的告示栏中写道,“乘梯前请先按通话按钮与车站工作人员联系,由车站工作人员前来开启电梯。”“告示”内容清晰,一侧还附有 服务监督热线电话号码和对讲机。然而遗憾的是,告示上的文字并非盲文,也就是说,这样的告示和没有开放的无障碍电梯,对于一名盲人来说,等同虚设。
既 然盲道通向无障碍电梯,为什么无障碍电梯没有开放呢?既然无障碍电梯需要工作人员开启,为什么告示内容没有盲文版呢?记者就此事询问了附近的工作人员。一 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无障碍电梯主要是供坐轮椅的残疾人士或者是携带大件行李的乘客使用,至于盲人,只要工作人员一旦发现,将会在第一时间搀扶他们搭乘 电梯,不需要乘无障碍电梯。”这位工作人员同时坦言,他每周在地铁里看到的盲人数以个计。
虽有工作人员守候
站内盲道只通向出口不负责换乘
记 者无奈只好折回,选择顺着盲道的“中间路线”走——爬楼梯。所幸,楼梯的两侧均有扶手,顺着扶手,循着盲道,记者顺利搭上了地铁3号线。一站路后,记者到 达了“虹口足球场站”。记者走出地铁后,继续循着盲道前行。结果发现,盲道将记者带到了一个无障碍通道。在那里,工作人员守候在旁边,只要有盲人抵达,工 作人员会在第一时间将无障碍通道打开,供需要的人出站,非常便利。
但记者的路线是要在此站换乘8号线,所以记者并未出站,而是按照 地铁里的指示牌,继续向前,走上了“换乘8号线”的线路。记者发现,盲道的设置中显然并没有这一线路,它唯一的通向就是记者刚刚看到的“无障碍通道”,也 就是出站。而在通往8号线的换乘线路上,根本没有铺设任何盲道。另一个问题则在于,尽管此处地上、墙上都贴有“换乘8号线”的大幅指示牌,并且字迹大而醒 目,但同样没有盲文标志。
工作人员承认
若无人陪,盲人换乘几无可能
记者只好抛弃借助盲道的想法,顺着指示刷卡出站换乘。根据指示牌,换乘8号线需要走出大厅。记者只好再次假使盲者幸运,在外人的指引下顺利找到了前行的路。结果发现,前面的换乘之路如同“地雷战”,步步惊心。
首先,记者要先扶着楼梯走下一个约有五六十级台阶的楼梯,楼梯的一侧布满了小商贩摆的路边摊。假使这位盲人幸运,没有碰到任意一处小商贩的摊位,顺利走了下楼梯,这时候,他将进入第二关:过马路。
从 楼梯口到前面的8号线入口处,只有不到50米的距离。但要走过这50米,需要经过上、下4个台阶,穿过2条几米宽的小马路。当然,这里并没有盲道指引,也 就是说,从出了3号线虹口足球场站以后,盲道早已断掉。记者看到,这两条小马路中,其中的一条车子川流不息,另一条的路边则停满了自行车,一个视力正常的 人要穿过都略有难度,何况是一位盲人?
在8号线的地铁口,两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在从3号线换乘到8号线,必须得出站换乘,并且 还要过马路,所以对于盲人来说,除非有人陪伴,否则几乎没有任何可行性。“不过,我们正在加紧改造,再过一个月,3号线和8号线就可站内换乘了。也许,到 时候盲人就会方便一些吧!”一位工作人员补充道。
地点2
4号线宜山路站
断头盲道频现,让人撞墙或是撞柱子
地铁宜山路站,可以换乘3、4、9号线,交通便利,客流量较大。日前,记者搭乘地铁3号线来到了这里。出地铁后,记者顺着盲道顺利找到了出站楼梯。然而,楼下的场景让记者顿时担忧起来。
原来,这里的盲道竟然被一条长长的栏杆从中截断了。记者发现,栏杆上贴着醒目的标示,上书“友情提醒 换乘4、9号线请往后走。”遗憾的是,这样的告示虽有中、英文版,却没有盲文版。对于完全指望盲道的乘客来说,此处恐怕只能撞上柱子了。
对此,记者从工作人员处了解到,这些盲道是之前只有3号线运营时修建的。后来此站又开通了4号线和9号线,宜山路站原来的站内大厅被重新分割,但是盲道的位置并没有进行相应的调整,所以出现了盲道被拦腰隔断的现象。
记 者只好转身,依栏杆上的指示往后走,发现前方不远处的地上贴上了黄黑相间的超宽警示带,上书“当心坡道,注意脚下”。记者发现,在约二三十米长的距离里, 地上共有两处这样的“警示带”。记者小心翼翼地走上去,发现果然有两处“坡道”,对于看不见“警示带”上文字的盲人来说,这两处地方都极易摔跤。
避 开撞柱子、摔跤的危险,记者继续向前,居然在这个长约100米的大厅内看到了一条盲道。但对很多行人来说,它更像是横亘在大厅中间的“减速带”,路过的人 们在上面踩来踏去,似乎并未意识到,这可能是盲人的唯一通道。更令人想不通的是,这条盲道横亘在大厅正中央,其中的一端尽头处通往墙壁。如果顺着这条盲道 前行,其结果只能是“撞墙”。
记者只能再次甩开指望盲道的想法,自行来到了4号线。但让记者感到奇怪的是,4号线的站点前,除了楼 梯口处有长不足10米的短暂盲道外,整个候车区域几乎都没有盲道。对此,工作人员解释说,“平时如果有盲人搭地铁,他可以到我们的服务处,寻求工作人员的 帮助,我们可以把他们送到地铁上。”这位工作人员认为,平时基本上没有盲人搭乘地铁。“大约一两个月能见到一名盲人就算多了。”他说。
地点3
10号线水城路站
出站的64级台阶,盲童行得不轻松
10号线水城路站距离上海市盲童学校不远,可以说是很多盲童孩子上学、放学的必经之路。为此,记者特意前往10号线水城路站,实地了解此处的无障碍通道的便利度。
盲道设计相对占优,但台阶过长
记 者发现,可能是新建线路的缘故,与其它老线路动辄贯穿整个车站的漫长盲道相比,这里的盲道更短,只连接着一个较近的地铁下车口和无障碍电梯。记者了解到, 盲道如此设计,相对可以限制盲人的活动区域,使其不至于与其他乘客混在一起被碰撞到,又方便盲人上下车和进出站,让盲人用更短的时间,走更少的路前往目的 地。
地铁10号线水城路站的3号出口距离上海市盲童学校最近。记者发现,3号出口处只有一部上行电梯和一个宽约一米左右的楼梯。对 于盲人而言,乘坐电梯相对危险。在没有无障碍电梯的情况下,他们只能选择走楼梯。一眼望上去,楼梯很长,记者数了一下,一共是64层。也就是说,如果盲童 搭乘地铁上学,这段64级台阶的狭窄通道是必须要穿行的。记者看到,大多数乘客都选择了电梯上行,走楼梯的多是下行进站的乘客。盲童在爬楼梯时,迎面而来 的路人必须小心避让,否则一不注意就可能将盲童撞下楼梯。
盲校附近的盲道也有“陷阱”
走过64级台阶,盲童还将不得不面对出站口和马路盲道衔接上的问题。记者发现,走出3号口要先下几级台阶,再经过2米多的平路才能走到马路上的盲道。对盲人而言,这段2米多的盲区就极可能阻断了他前行的去路。
越过上述障碍,记者来到了盲童学校附近。这里的盲道保存地相对完好,而且大部分拐弯处和窨井盖都有圆点盲道明确警示。可是,记者看到,在这段200多米的路上,仍然有一处水泥制的窨井盖是在没有任何警示的情况下“插”在盲道里的。
最 近盲童学校正在改建,留守在校内的门卫告诉记者,盲校的学生一般每周回家一次。周五放学时,不少学生乘坐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方式出行。在离学校门口不到 50米处就有一个公交车站,不到250米处是地铁站。每当放学时,在公交车站会有协管员帮助孩子们,地铁站更是会派工作人员来带学校门口接孩子,把他们送 上地铁。
地点4
10号线虹桥路站
工作人员“搭把手”后旋即离开
在 10号线虹桥路站,记者看到,一对老夫妇乘坐无障碍电梯到了站内的换乘大厅,老太太因腿部残疾拄着双拐,老先生手中拿着两个分量不轻的袋子。当他们向记者 询问如何通过无障碍电梯换乘3号线时,记者只得向10号线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寻求帮助。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已经注意到了这对夫妻,等一下会派工作人员 来处理。
工作人员陪同乘电梯后随即离去
几分钟后,一名男性工作人员来到现场,他告诉老夫妇,此处的无障碍电梯没法换乘,他陪同老夫妇搭乘普通电梯到达换乘通道的平台后,工作人员随即离去。
此 前,记者曾经在采访中了解到,地铁换乘时,遇到行动不便的旅客,上一条线路的工作人会通知下一条换乘线路的工作人员前来接应并提供帮助。可是,记者在这里 既没有看到工作人员出现,也没有看到无障碍电梯。走过换乘通道后,两位老人在3、4号线的大厅内又迷失了方向。
记者只好又找到3号线的一位工作人员替他们询问,工作人员建议记者到服务中心去寻求其他工作人员的帮助。由于老夫妇行动缓慢,记者只得先一步来到服务窗口。
听到求助工作人员主动性不够
值班人员听到记者的求助后冷漠地表示,等老人到了再说。
在看到老人手拄双拐出现后,这位工作人员电话通知了另一名工作人员。后赶到的工作人员随即带领老夫妇搭乘了无障碍电梯。记者发现,这部电梯的位置比较隐蔽,而且还在站外,要找到不是那么容易。经历了10分钟的折腾,老夫妻终于坐上了回家的地铁。
百米换乘通道没有盲道或电梯
记者跟随老夫妇在此站亲身体验地铁换乘后发现,在虹桥路站,10号线和3、4号线之间有一条100多米长的换乘通道,虽然这条通道比较宽敞,但是轮椅人士和盲人都无法通过,因为这里既没有盲道又没有无障碍电梯。
记者感到,对于那些行动不便需要帮助的乘客,隐藏的无障碍电梯和工作人员的冷漠对他们都是另一种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