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龙网北京10月8日讯(通讯员 霍昆 隽方庆 刘渝)中秋、国庆长假中的首都北京,欢声笑语,车水马龙,游人如织,人们尽情享受着八天假日带来的欢乐与惬意。而就在他们的脚下地下30米深处,数万名地铁建设者正抓紧金秋十月这施工的黄金季节,伴随着掘进机声的轰鸣和电焊花的飞舞,默默值守在施工第一线,全力以赴确保年底竣工目标和整个十二五期间首都建成近千公里地铁运营线路目标的按期实现。
10月4日,记者来到位于后海附近的8号线南锣鼓巷站深达31米、相当于10层楼高度的盾构机作业现场,探访节日中无休的建设者们。
“我们这个项目,地上古建筑多、民居多、人多,全线有178个风险源,特级一级风险源24个,平均每150米就有一个。”承担地铁8号线二期十标段建设的中国铁建十四局集团项目总经理周庆合说,“在保证安全质量的前提下,严格执行北京市的相关管理规定,保护好首都环境,对我们来讲,是一个空前的挑战。”
周庆合介绍说,以前的地铁,都是上行线和下行线一左一右并排的。而我们建设的这一段,是一上一下叠落起来的,相当于在楼上和楼下开挖两条地铁隧道。特别是在地面环境十分复杂的条件下施工,这在全国地铁施工中也是第一次,节日期间更马虎不得!
采取叠落式设计,一方面是因为可以节约施工用地;另一方面,也方便了今后乘客在南锣鼓巷站8号线与6号线之间换乘。然而这样一来,施工难度就比一般的地铁施工成倍增加。
“一般的地铁施工,我们就在地下挖一条隧道,只要做好隧道与地面之间的防沉降工作就好。而叠落式的两层隧道,上下隧道最小净间距仅1.95米,上层掘进的盾构机光机头就重达400多吨。所以,不仅要做好上层隧道与地面间的防沉降,更要做好隧道之间的加固、抗扰动工艺,确保下层隧道管片不受损伤,施工技术难度是相当大的。” 周庆合告诉记者。
顺着长长的简易楼梯,记者一直下到最底层地下31米的施工现场,这里的工人正在检修一辆“支撑台车”,工人们说,周总和他们一样,每天要这样上下十多趟。这个像十几个钢铁拱门连接在一起的大家伙,一方面向上“顶”住了上层正在作业的盾构机的压力,另一方面,也为下层的盾构机施工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功效,最终保证盾构施工地表沉降严格控制在6毫米以内。
周庆合告诉记者,8号线是贯通北京南北的地下交通大动脉。他们承建的十标段南锣鼓巷车站和什刹海车站的主体结构已基本完成;鼓楼至什刹海站区间的盾构隧道已双线贯通;什刹海站至南锣鼓巷站区间的盾构隧道右线也已贯通,左线掘进突破百米;南锣鼓巷站至中国美术馆站区间右线盾构隧道掘进完成近600米,左线的“京盾5号”盾构机正在组装调试,计划国庆节后正式始发。整个标段的主要结构施工预计2013年3月底全部完成。
离开南锣鼓巷站,记者又来到位于平安里大街的地铁6号线北海北站,这条线将在今年年底建成通车。在地下18米处的站台上,记者见到了中国铁建十四局集团6号线一期项目工区负责人贺彦卫。
“32个站台的安全门,每道门的四处门边都要清理修整;每处扶梯每道楼梯,至少千层踏梯位置都要收口;每块墙砖地砖,数以千计的边缝都要收边。”贺彦卫说,“都是细活。为了保证年底车站投入使用,工人包括管理员都没有休息,现场有400多人双节期间都在进行车站的收尾工作。”
据了解,这位尚未成家的小伙子这段时间一直是没白天没黑夜的坚守施工现场。看得出来,尽管他脸上显露出一丝疲惫,但精神状态很好,充满了自信。
爬出地面,已是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后海一带歌声四起,人声鼎沸。记者不禁想到,当人们徜徉在后门桥、鼓楼、火神庙这些古老北京的见证地时,当地铁这种现代化的交通工具融入具有800年历史的古都风貌时,当城市发展承载起传播历史文明的要务时,也正是在今年双节中值守岗位的建设者们倍感荣耀和自豪的时刻。
巨型盾构机隆隆的掘进声,仿佛就是建设者们奉献给首都人民的劳动者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