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背景
天津地铁既有线始建于1970年,于1984年建成通车,既有线自西站站至新华路站,全长7.4公里,属浅埋式地铁。全线设有8个车站,平均站距1公里,有运营客车8组24节。在长江道设临时检修场,二纬路设调度中心,西南角设35kv变电站,该线是天津市快速轨道交通系统规划的地铁一号线的组成部分,目前为止,已运营近20年。
为建立便捷、安全、高效、环保的城市立体交通体系,推动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天津市规划了七条线路, 全长154公里的快速轨道交通网。"十五"期间天津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以实现中心城区快速轨道交通系统规划为目标,尽快建成地铁一号线工程,确立持续发展的战略,逐步加大投资力度,在今后若干年内保持一定的建设速度,努力建成快速轨道交通网络。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市场预测天津市是我国四大直辖市之一,是华北地区海陆交通枢纽和首都的门户。天津市属于具有先进技术的综合工业基地,开放型的多功能经济贸易中心,又是现代化的国际性港口城市。目前,天津市公共交通的发展远远不能适应日益增长的客流需要,非机动化出行程度较高,交通拥挤不畅的局面日趋严重,严重制约天津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快速轨道交通已成为世界各大城市的发展趋势,也将是我国各大城市解决日益严峻的交通问题的必然选择。为落实国务院对《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中关于"要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特别是快速轨道交通"的批复精神, 彻底缓解天津市的交通拥挤和堵塞问题, 加快市区立体化交通网络的建设,改善交通及投资环境,完善城市功能,促进天津市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尽快在我市建设快速、安全、容量大、全天候运营的轨道交通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地铁一号线是天津快速轨道交通网规划线路中最重要的一条,它的建设将不仅完善天津市的城市基础设施,为乘客提供安全、快速、舒适的交通工具,而且在促进城市合理布局、改善交通结构、保持生态环境、创造优良的投资环境、加速经济发展和把天津市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政治意义。 客流量预测:初期早高峰小时单向最大断面流量22491人次/小时, 远期早高峰小时单向最大断面流量45597 人次/小时。 初期(2008年)、 近期(2015年)、远期(2030年)的客流量将分别达到2.23亿人次/年、3.95亿人次/年、4.94亿人次/年。
三、建设内容和规模
地铁一号线自刘园至双林,全线总长26.188公里,其中:地下线路7.335公里,新建地下线路8.043公里,高架线路8.743公里,地面线路1.509公里,过渡段0.558公里。
全线共设车站22座,其中高架站8座,地下站13座,地面站1座。地铁一号线刘园至双林是既有段的北伸和南延,刘园至西站和新华路至双林,两段为新建线路,加上西站至新华路既有段,组成完整的一号线。该线通过西南角、滨江道、 小白楼、 南楼等主要的中心商业区和西横堤、本溪路、丁字沽、下瓦房、南楼、尖山、 小海地等新老居住区及土城、 陈塘庄、灰堆工业区。还经过红桥体育场、天津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河西体育馆、人民公园等大型文化活动场所和铁路交通枢纽天津西站。
地铁一号线工程总投资估算:68.96亿元。
四、项目经济效益分析
本项目财务评价财务内部收益率(全部投资) 为4.65%, 投资回收期为21.2年。 国民经济评价内部收益率为15.74%,大于社会折现率12%,全部投资净现值为127444.148万元。通过敏感性分析,本项目具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
五、项目进度安排
本项目目前已经国家计委批准立项,计划2001年开工建设,2005年底全面完工。
六 、融资需求及方式
在地铁建设融资方面,实行多元化、 多渠道方式积极吸引国内外资金,按照国际惯例和通常做法及我国对外优惠政策谋求合作伙伴,欢迎国内外朋友采取多种融资方式,包括合资、参股、合作、独资、BOT等方式,参与天津地铁一号线或其他规划线路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