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节能协会城轨交通节能专业专委会
中国勘察设计协会轨道交通分会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轨道交通分会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设计咨询专业委员会

中国地铁设计艰苦的奋斗时期

发布日期:2009-09-02 22:14

 

      由于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前苏联又撤走专家,搞地铁设计没有多少可参考的资料,大多数刚刚从全国各地调来的技术人员连地铁是什么样都没见过;而北京地下铁道工程按当时中央的定位是“战备为主,兼顾交通”,如何在设计工作中体现;大量的地铁专用设备没有现成产品,设备安装设计无从谈起;地下铁道抗爆抗震,防水防潮等诸多问题如何解决;真是难题多、要求高、时间紧、任务重。

      同时,全国局势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生产秩序混乱,一些单位派性斗争激烈,甚至停产闹革命。承担地铁设计的技术人员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把敢想敢干的革命精神与严格慎密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一边学,一边干。没有设计资料,就参考铁路的设计经验及前期科研成果,结合地铁实际需求,反复研究制订方案,必要时经过试验验证,再做决定。没有专用设备和定型产品,就带着毛泽东的“二四批示”,下到工厂,讲明意义,和厂里的领导、工人、技术人员一道攻克技术难关, 进行产品试制。 对于一些重大技术课题实行“科研、设计、施工”三结合, 进行科技攻关。在工厂车间、在施工工地、在试验现场、在设计室里到处都可以见到设计人员忙碌的身影。他们不计名利, 不讲价钱, 不怕苦,不怕累,他们只有一个信念:精心设计,修好我国的第一条地下铁道,为国争光。

      设计处的广大职工排除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用自己的心血、智慧和汗水, 谱写了中国地铁设计史的新篇章。到1967年底,只用一年多的时间就基本完成北京地下铁道401线的设计任务。1968年10月基本完成包括地铁车辆在内的全部设备试制任务。全部设备除一个高速直流开关是从前苏联引进外,都是清一色的国产货。在设计与施工中采用大量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 大部分都达到当时国内的领先水平, 有的还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比较突出的有:钢管混凝土柱;喷射混凝土施工工艺;钢筋混凝土整体道床;新型钢轨扣件;强迫油循环水冷变压器;可控硅整流装置;贴附射流通风系统;微孔吸音砖;移频自动闭塞装置;胶圈接口铸铁管;水喷雾灭火装置;等等。

      在那艰苦奋斗的岁月,共同承担地铁设计任务的还有北京市工作组的佟铮、郑祖武、孙培尧、张锦文、方锐、潘家声、孙一军、张晓岚、王典章、石露志;工程兵第四设计研究所;铁道部电务设计事务所650队等。他们将铭记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