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节能协会城轨交通节能专业专委会
中国勘察设计协会轨道交通分会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轨道交通分会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设计咨询专业委员会

学术前沿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发布日期:2004-05-25 00:34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施行日期:1994年2月1日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通知

  建标〔1993〕542号

  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7)250号文的要求,由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订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一九九四年二月一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具体解释等工作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一九九三年七月十六日

  1 总则

  1.0.1 为确保居民基本的居住生活环境,经济、合理、有效地使用土地和空间,提高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质量,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1.0.3 居住区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各级标准控制规模,应符合表1.0.3的规定。其规划组织结构可采用
     居住区-小区-组团、居住区-组团、小区-组团及独立式组团等多种类型。

  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表1.0.3

居住区
小区
组团
户数(户)
1000~15000
2000~4000
300~700
人口(人)
30000~50000
7000~15000
1000~3000


  1.0.4 居住区的配建设施,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其配建设施的面积总指标,可根据规划组织结构类型统一安排、灵活使用。

  1.0.5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1.0.5.1 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

  1.0.5.2 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

  1.0.5.3 综合考虑所在城市的性质、气候、民族、习俗和传统风貌等地方特点和规划用地周围的环境条件,充分利用规划用地内有保留价
      值的河湖水域、地形地物、植被、道路、建筑物与构筑物等,并将其纳入规划;

  1.0.5.4 适应居民的活动规律,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防灾、配建设施及管理要求,创造方便、舒适、安全,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

  1.0.5.5 为老年人、残疾人的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条件;

  1.0.5.6 为工业化生产、机械化施工和建筑群体、空间环境多样化创造条件;

  1.0.5.7 为商品化经营、社会化管理及分期实施创造条件;

  1.0.5.8 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的综合效益。

  1.0.6 居住区规划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与规范的规定。

  2 术语、代号

  2.0.1 城市居住区

  一般称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被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
  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2.0.2 居住小区

  一般称小区,是被居住区级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700015000)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
  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2.0.3 居住组团

  一般称组团,指般被小河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2.0.4 居住区用地(R)

  住宅用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和公共绿地等四项用地的总称。

   2.0.5 住宅用地(R01)

  住宅建筑基底占地及其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含宅间绿地和宅间小路等)的总称。

  2.0.6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R02)

  一般称公建用地,是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的、为居民服务和使用的各类设施的用地,应包括建筑基底占地及其所属场院、绿地和配建停车场等。

  2.0.7 道路用地(R03)

  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非公建配建的居民小汽车、单位通勤车等停放场地。

  2.0.8 居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