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地铁换乘站建筑设计浅析与建议
摘 要:以广州地铁几个大型换乘车站设计现状为研究对象,图文并茂地分析了广州现状地铁换乘站的设计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包括“换乘距离”、“换乘方式”、“人性化设计”等。总结广州地铁换乘站的设计经验,并对今后地铁设计提出一些有价值的意见及建议。
关键词:广州地铁;换乘站;地铁结合商业
1 引言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过程中,历来强调发展公共交通的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引入大力推广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的新思路。城市轨道交通具有快速、大运量、方便、准时、舒适、节能等特点,纳入公共交通体系统一筹划,形成综合交通体系,给市民的出行提供最大限度的方便。随着城市的发展,轨道交通的发展必不可少,市民选择地铁作为出行的交通工具居多。
随着地铁线网的加剧建设,线网之间的节点(即换乘站)增多,换乘将作为地铁设计的重点,乘客的换乘功能直接影响到整个换乘站的方案设计。目前国内研究换乘站的文献较多,汪晓蓉[1]阐述了广州地铁客村站的人性化设计;李国清[2]从“换乘时间”、“换乘设计”、“无障碍换乘”几方面分析了北京现状地铁换乘站所存在的问题;刘学军[3]归纳了换乘站布置形式分类,全面分析了换乘站布置的基本空间关系的换乘特点和选定原则;康海燕[4]根据地铁换乘站客流组织遵循的原则,结合线网规划,提出换乘站客流组织对策及引导标识在地铁客流组织中的应用。笔者对广州几大换乘站进行实地考察,从乘客换乘便捷的角度对其建筑设计进行分析,总结广州地铁换乘站设计特点,提出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给出相应解决办法。
2 广州地铁基本情况
广州地铁于1997年6月28日开通,截至亚运会开幕前,投入运营的线路有:1号线、2号线、3号线、4号线、5号线、8号线、广佛线和珠江新城旅客自动输送系统(以下简称“APM线”),运营线路总里程为236公里(含广佛线佛山段),总车站数为142座,线网换乘站达16座。随着线网的延伸,换乘站作为直接为乘客服务的窗口之一,将成为体现广州地铁建设水平的重要方面。广州市2011年线网见图1。

3 广州换乘车站基本情况
3.1公园前站
公园前站为广州地铁1号线与2号线相交的节点,位于广州市最繁华的北京路步行街附近,是1号线的换乘大站。该站出入口之多,堪称1、2号线之最,多达13个(图2),该站所有1、2号线出入口都是公用的。

车站属于一岛二侧式站台,车站总长近500m,为双柱双层可跨矩形混凝土结构,是已经建成的地铁站中工程量最大的一个。公园前站以白色圆柱点缀,与1号线原来的车站融为一体,亚运期间,运营公司特别打造了分外别致立柱(图3),让人耳目一新,体现了地铁建设人性化的一面。

车站与地下空间商业开发相结合,商业开发布置与地铁站的相应服务设施统一筹划,布置合理(图4)。
3.2体育西路站
广州地铁3号线体育西路站位于广州市体育西路与天河南一路所在的“T”字路口,设置于体育西路道路正下方,穿越沿天河南一路行进的地铁1号线(图5)。

1号线体育西路站主体结构于1997年9月竣工,车站设计为13m岛式站台、双层三跨结构。3号线与地铁1号线在体育西路站形成立体交叉,3号线的地下三层车站结构穿越1号线的地下二层车站结构。当3号线穿越既有的地铁1号线时,3号线主体结构的一部分将利用1号线既有的地下一、二层车站结构作为3号线的地下一、二层,而3号线的地下三层则从1号线两侧明挖的基坑中由1号线站台层下部土体中以暗挖隧道的方式穿过。
此站位于天河城商业区中心地段,云集了人们理想的休闲消费场所。亚运期间,这个黄金车站里总是人潮涌动,车站围绕天河城设置了大大小小十几个出入口,分别采用了半封闭式的棚式设计和敞开式设计(图6),整个地面附属结构在花草的掩映下,毫无突兀之感。
此站C出入口接入天河商业体负一层(图7),极大地带动了客流进入商业体,同时也促进了地铁相关商业的发展,在地铁站厅层中就设有多家商铺,除出售日常商品外还销售地铁相关纪念品。

3.3珠江新城站
珠江新城站是5号线和3号线的交会处,采取的是岛式侧式站台上下换乘的方式。这种上下换乘有一个特点,就是从3号线换乘5号线容易换错方向。
之所以有这样的特点,是因为上下层站台和轨道的设置模式不一样。上下层由两台扶手电梯连接,从下层的5号线平台“上楼”坐3号线,由于3号线是平衡换乘,旅客无论从哪条梯上去,都可以搭乘3号线任意方向的地铁。但是,若从上层的3号线平台“下楼”搭五号线,由于5号线不是平衡换乘,旅客如果走错方向,就必须重新“上楼”从另一扶梯下来。
据了解,珠江新城站上层岛式站台,下层侧式站台的设计能省去建设类似客村站的换乘平台夹层。乘客以后在该站换乘,只需要坐一次扶梯就能直接到达另一条线的站台,省掉走换乘平台夹层的时间。乘客换乘时也不用再像公园前站那样要牢记下车方向。
3.4广州火车站
在广州火车站的考察过程中,站内宽敞的换乘通道和手扶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该站面积达1万平方米,是广州最大的地铁站。

2号线的站厅是乳白色,五号线的站厅是玫红色,颜色的分明能令乘客清楚感知自己处在哪里。站台层为黄墙绿柱,气势宏伟,有一种空旷之感(图8)。
2号线换乘5号线须先坐扶梯上到2号线站厅,在车站控制室前进入连通2号线和5号线两个站厅的Z形换乘通道。这个Z形的通道宽达5m,从起点到终点不下400m。
Z型通道的尽头是三台108级高的手扶梯(图9),差不多有六层楼高的扶梯在广州地铁扶梯中排第二(排第一的是西场站扶梯)。由于往火车站的乘客普遍携带大行李,这就要求乘客未来搭乘超长扶梯时更要注意靠右站稳,左侧通行,不然很容易会有危险。

3.5广佛线——金融高新区站
地铁广佛线,来往魁奇路至沥滘,全长32.2km,共有21个站,是一条连接中国广东省广州市至佛山市正在修建的地铁线路,也是中国首条跨越两个城市之间的地铁,纳为珠江三角洲城际快速轨道交通广州至佛山段。它是佛山首条地铁线路,也是广佛同城化的标志之一。
地铁广佛线金融高新区站上盖,由广州地铁总公司独资自主开发的大型综合物业“南海区地铁金融城”开工,功能定位高端,综合性强。地下二层单柱双跨岛式车站,位于海八路与桂澜路交叉口的东南侧。站名来自广东金融高新区,广东金融高新区是围绕千灯湖公园而设的一个金融服务后台基地。金融高新区站东面接有夏南车辆段的出入段线,亦有条件提供予列车作折返之用。
南海金融城同时兼备公交接驳、金融区服务、办公、酒店、住宅等五种功能,计划在2011年投入使用。这里实现了南海公交与地铁的无缝对接,未来将是客流、车流聚集之地。交通部门下一步要针对该交通枢纽,重新规划公交、客运线路。
3.6小结
广州地铁换乘车站多采用“十”字换乘与“T”型换乘,换乘方便、快捷。另外,在考察过程中,发现广州个别车站(如客村站)在换乘客流与进出站客流间设置了换乘夹层,客流流线相对独立和明确,相互干扰较小,使乘客在整个换乘路径中能够灵活、安全、合理地乘降地铁,在换乘站设计中很值得借鉴。
大型换乘车站以不同颜色标志出不同地铁线的站厅层,在此环境中,乘客不容易定向困难,更不会随波逐流,不仅可以规范人的行为,还能提高人们的文明水平,从而对社会产生积极的效应。
广州各大换乘站与上盖物业结合较好,使地铁拥有相当可观的客源,形成了巨大的地铁商业区,从而大大促进了地铁商业网的发展。
4 换乘站设计存在的问题
(1)一般情况下,广州地铁换乘站站址环境复杂,新旧公共建筑非常密集,换乘功能设计容易受到地面建筑、地下构筑的制约。(2)广州地铁现有换乘车站较多,其中个别车站(如杨箕站、广州火车站)为通道换乘,换乘距离较长,换乘不方便。(3)广州地铁换乘站多位于人口最密集区域,居民平均出行距离较长,因此,换乘站客流组织与设计预期存在较大差异,设计人员对换乘客流规模储备不足。
5 提出的解决办法
(1)结合线网,对节点换乘车站周边市政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进行合理规划。(2)制定换乘站的设计标准,进行行人动态仿真模拟,优化换乘形式。(3)针对换乘车站进行多方案的讨论、研究、比选,选择换乘功能最好的方案。
参考文献:
[1]汪晓蓉.广州地铁客村换乘站以人为本的功能优化设计[J].土建技术,2008(2):54~57.
[2]李国清.北京地铁换乘站设计现状及建议[J].隧道建设,2010(4):434~438.
[3]刘学军.地铁换乘行为及换乘站布置选型[J].枢纽规划与设计,2006(8):25~28.
[4]康海燕.地铁换乘站客流组织研究[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9(8):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