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运营控制中心设计探讨
摘 要:本文分析了目前地铁运营控制中心设计存在的缺点是,控制中心的管理模式不清,不同运营线路的管理未考虑人力资源共享,调度机构臃肿。文章提出了运营控制中心的管理模式和组织架构、调度员岗位设置及定员人数、调度员生产用房等,作为运营控制中心设计的基础。并按照人力资源共享原则,提出了调度大厅的布置方案,建议对控制中心管理模式进行改革。
关键词:运营控制中心,管理模式,调度大厅,调度员,综合监控,资源共享。
一 前言
目前我国已进入了地铁建设的高峰期,现有十个城市建成了30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运营总里程为803.6km。此外,在建或规划建设地铁的城市有35个,在建线路58条。
运营控制中心又称为调度所(OCC),是列车运行的调度指挥机构,每条地铁线路均应设置调度所,指挥全线列车安全运行。我国地铁起步较晚,在运营控制中心建设方面缺乏经验,尚处在摸索阶段。在地铁运营控制中心设计中存在一些缺点,现在宜及时总结经验,为各地正在建设的数十个运营控制中心提供经验,进一步提高控制中心的管理水平和设计水平,降低工程投资。对此,笔者提出几点拙见供大家参考。
二 地铁运营控制中心现状分析
现在地铁运营控制中心有两种管理模式:北京地铁采用集中:管理模式,在小营建成了1座控制23条线的运营控制中心。上海地铁采用分散式管理模式,已建成9个运营控制中心。广州地铁有7个不同规模的控制中心。其他城市线网尚未形成规模,只有1个运营控制中心,大都按每2-3条线建一个运营控制中心设计的,将来也会形成多个运营控制中心。经过分析研究,笔者认为目前地铁运营控制中心,在设计上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设计主导思想不明确
运营控制中心的主要角色是管理列车运行的调度员。按工作岗位分有值班主任(调度长),行车调度员,电力调度员,环控防灾调度员。有的城市还设有维修调度员。调度员们借助中心设备机房提供的信号、通信设备及综合监控平台,对全线的列车进行实时监控,保证安全运行。中心设备机房的功不可没,但他毕竟是调度员的助手。
因此,运营控制中心设计应该以行车管理为主导,首先了解调度所的管理模式和工作需求。理清调度所的组织架构、工作人员岗位编置、生产定员人数、调度员的生产生活用房数量等,作为控制中心设计的依据。
遗憾的是我所见的运营控制中心设计文件,大都对控制中心的管理模式问题只字不提,采取规避的态度。把设计的重点放在设备机房布置和建筑等方面。由此出现了一些问题。
2 不重视控制中心管理模式研究
(1)国内外地铁运营控制中心概况
国内外的地铁控制中心有两种建设模式:一种是全线网集中建1个运营控制中心(称线网控制中心心);另一种是按2—3条线路建一个运营控制中心(称分散式控制中心)。这两种建设模式都是可行的。北京地铁23条线设一个运营控制中心(见下图1);宁波地铁6条线、无锡地铁、香港地铁7条线设一个控制中心。国内其他城市都是采用分散式运营控制中心模式。
在国外,伦敦地铁15条线设一个运营控制中心,巴黎地铁14条线、马德里地铁12条线、东京地铁8条线,设一个运营控制中心。这些经验都值得我们研究借鉴。
(2)应加强控制中心功能定位研究
现在多数设计文件,只交代运营控制中心按控制几条线设计,对这种选择是否合理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例如某城市线网中只有5条线路,却设了2个运营控制中心。如经过认真的方案比选,会得出相反的结论。
进行运营控制中心设计,首先应从线网层面上对控制中心进行功能定位:就是建设集中式运营控制中心合理,还是建分散式运营控制中心合理,需要进行不同方案比较,择优选用。并应对分散式控制中心的管理范围和规模大小进行定位。在此基础上进行运营控制中心设计,才能提高设计水平和管理水平。现对控制中心的两种管理模式分析如下:
① 集中式运营控制中心
全线网集中设一个运营控制中心具有以下优点:一是将数条线路集中在一个调度大厅进行指挥,便于各条线之间的工作协调,提高工作效率。二是简化管理层次,精简机构。三是有利于实行人力资源共享,减少调度定员人数。四是可以降低工程投资和管理成本。
集中式运营控制中心存在的缺点:一是土建工程一次建成,因线网建设期限较长,部分面积闲置时间长。二是当某一线路发生问题进行处置时,对其他调度员有一定影响。
② 分散式运营控制中心
分散式运营控制中心具有以下优点:一是初期建设规模小,可减少初期工程投资。二是控制中心分期建设,不存在初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矛盾。
分散式控制中心的缺点:一是线网中有多个控制中心,协调管理不方便。二是土建工程和设备重复建设,投资大。三是机构重叠,人员多,管理成本高。
现在上海地铁运营公司将已建成的9个运营控制中心,划归一个调度所主任进行管理。由此看出建设多个运营控制中心,不便于运营管理。如采用集中式线网控制中心可避免上述缺点。
3 人力资源共享重视不够
现在就一条地铁线来说,已经把电力监控、环控防灾、门禁等子系统整合为综合监控平台,实现了设备资源共享;但对于控制中心的人力资源共享,尚未引起重视。
下面是一个控制3条线的运营控制中心设计方案。他只是把3条线集合在一个调度大厅内,各条线路独自设置行车调度员、电力调度员、环控防灾调度员、维修调度员和值班主任。其调度台按先后顺序排列。没有考虑各线之间的人力资源共享。
按照每个行车调度台和电力调度台设2名调度员,其他调度台设1名调度员,工作采用4班倒进行计算,下列方案OCC部分总共需要84名调度员。
参考国内外地铁控制中心人力资源共享的经验,行车调度员负责监控一条线上几十个列车的运行,工作繁忙,每条线需专设一个行车调度台。而电力调度员、环控防灾调度员的操作量很少,维修调度员和值班主任不参加操作,按照满负荷工作原则,他们可以兼管几条线路。笔者在国外见证了这一管理模式。东京地铁的电力调度员负责监控8条线路。
按照上述人力资源共享条件,图2方案的调度大厅可以简化为图3的形式。其OCC部分的调度总定员为44人,较原方案减少调度定员40人,减少调度台7个。既可压缩调度大厅的建筑面积,减少工程投资,又可降低管理成本。
三 我对运营控制中心设计的几点建议
针对当前运营控制中心设计存在的不足,笔者对运营控制中心设计提出以下建议:
1 理顺运营控制中心的管理模式
(1)运营控制中心的组织架构
设计者首先应该搞清楚调度所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方法。调度所是地铁运营公司的机密重要的生产单位,由调度所主任领导。所内下设调度部、综合管理部和技术管理部。
综合管理部,负责调度所的行政事务及对外联络工作。
技术管理部,负责行车规章制度管理、新运行图的校核及调试、临时开天窗、实迹运行图分析、事故 分析处理、设备更新改造、全线的设备维修及施工计划管理等工作。
调度部,负责指挥列车运行、监督车站、车辆段等部门执行列车运行图,确保行车安全。
调度部下面设4个或5个调度班组,调度员轮换上岗工作。按照人力资源共享,管理3条线的运营控制中心的组织架构如下图。
(2)调度所的工作班制
调度所领导和技术支持部门人员上正常班,每天工作8小时。在一线指挥行车的调度员,每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24小时。各城市大多采用4班2运转工作制,即在调度部下面设4个调度班组。各班组由一名值班主任领导,每班连续工作12小时。为了缩短连续工作时间,也有采用5班3运转制的。即调度部下面设5个调度班组,每班连续工作8小时。
(3)调度班组的工作岗位设置
① 值班主任1人,是本班组的领导,负责协调各专业调度员之间的工作。
② 行车调度员,每条线设正、副行车调度员2人,负责在线列车的调度指挥。
③ 电力正、副调度员2人,负责监控3条线的供电系统,保证不间断供电。
④ 环控防灾调度员1人,负责监视3条线的环控和防灾报警设备。遇灾害时,指挥抢险救灾。
⑤ 维修调度员,负责3条线机电设备的维修联络。
(4)调度所职工定员计算
按控制中心的组织架构图和工作班制,可计算出调度所的职工定员总人数为71人(中心设备机房的人员不归调度所管理)。
2 优化调度所的生产管理用房
调度所的生产管理用房,是控制中心设计的一部分,设计者应了解调度员对管理用房的需求(中心机房除外)。有的设计文件对此避而不提,致使文件中出现一些错误。例如,某控制中心将调度所主任办公室设计为180m2、调度员的生产管理用房1900m2。为了规范调度所的管理用房,笔者提出一些初步想法,抛砖引玉,供大家参考。

3 优化调度大厅的工艺设计
目前调度大厅大多采用扇形布置,笔者认为扇形大厅存在以下缺点:
(1)在图2方案中,每条线的行车、电力和环控防灾调度员,共用一套综合显示幕。而调度台按前后顺序排列,后排的调度员使用效果较差。
(2)图3方案实行人力资源共享,电力和环控防灾调度员每人监控3条线路。他们须要注视3条线的大屏幕显示屏,工作比较劳累。
如果调度大厅采用矩形布置。图3方案可优化为图5。在大厅正面设3个行车调度台,两侧设电力调度台和环控防灾调度台。维修调度台和值班主任调度台居中。
采用矩形调度大厅有以下优势:
① 调度台可沿着3面墙进行排列,大厅的空间更显得开阔舒畅。
② 调度台按专业分区进行布置。为三种调度台采用不同档次的显示屏提供了条件。
③ 调度员都使用本专业的显示屏,工作方便,改善了劳动条件。
下图6是西班牙地铁矩形调度大厅的内景,与本文推荐的方案一致,可供参考。
我预计今后地铁运营控制中心应向集约化方向发展,根据城市规模大小可采用两种控制中心方案。一种是线网规模不大的城市可采用区域控制中心方案,中心按控制6—8条线设计。考虑线网分期建设的顺序,将电力、环控防灾调度台与1号、2号线行车调度台靠在一起,便于初期运行管理。以后随着新线的竣工,逐步增加行车调度台的数量,扩充电力、环控防灾调度台的容量。
对于线网规模较大的特大城市,可设一个集中式线网控制中心,在内部可参照区域控制中心模式,分成几个调度区。以便于管理和提高工作效率。

4 改革控制中心的管理模式
现在我国已有十个城市的地铁投入商业运营。但在运营控制中心管理方面,没有一个大家认同的模式。根据运营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应对运营控制中心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以利我国地铁事业健康发展。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供专家们参考。
(1) 地铁运营控制中心应向集约化方向发展,由诸多小型运营控制中心,向区域控制中心或线网控制中心线发展。线网规模不大的城市,适宜采用控制5—8条线的区域控制中心;线网规模较大的特大城市宜采用集中式线网控制中心。为管理方便,在控制中心内部可分为几个调度区,每个调度区监控5—8条线路。已建成的多个小型控制中心,可在设备寿命期结束时适当合并。
(2)为充分发挥调度员的潜能,应提倡满负荷工作原则。进一步精减控制中心的组织机构。像环控防灾调度员对沿线设备只监不控,地铁的灾害发生率微乎其微,无所事事。上海地铁公司率先撤消了环控防灾调度员的编制,提高电力调度员的岗位技能,由他兼管环控防灾调度工作。这一经验应该推广。
维修调度员的工作量更少,没有必要设此岗位。事实上现场设备发生故障的第一知情者,是电力调度员和环控防灾调度员。授权他们直接与维修单位联系,或者由值班主任与维修单位联系效率更高。没必要再由维修调度员转手。
有的调度所还设有客票调度员,更是多余。地铁是完全开放的公共交通,一般不允许限制售票,何须设客票调度员?即使个别车站在异常情况下需要限制客流,这是行车调度员分内的事。因为各车站的行车值班员、列车司机在业务上由行车调度员领导,行车调度员通过专用调度电话随时和他们保持联系。并通过闭路电视观察全线各车站的客流情况,如发现问题随时可通知车站值班员采取措施。用不着设客票调度员插手。
(3)个别调度所将一条线的行车监控台分为2—3段,每段设一个操作员,调度员在后监督。这种设计理念已不适用。现代地铁的ATC信号,采取集中分散型制式,在中央控制中心设有ATS总机,车站设有ATS分机。正常情况下列车由中心ATS系统自动控制运行,行车调度员进行监视;在中心ATS设备故障后,下放给车站ATS分机自动控制。因此行车调度台不需要这么多人。配2名调度员较为合适。
(4)显示屏是调度大厅的主要设备,为调度员提供高清晰度大画面显示。供调度员观察全线列车和设备的运行情况。最先进的是背投式大屏幕显示屏,其造价较高。现在运营控制中心设计,把信号、SCADA(电力自动监控)和FAS、BAS三套系统全部采用背投式大屏幕显示屏,显示屏的数量多,投资大,有奢侈之嫌。今后应该缩小背投式大屏幕的使用范围。
从调度员的实际工作分析,行车调度员负责监控本线几十个列车运行,现场情况随时在变化,采用背投式大屏幕显示屏很有必要。而电力调度员和环控防灾调度员的监控对象是机房内的固定设备,所显示的画面比较稳定,实际操作也不多,没有必要采用高昂的背投式大屏幕显示屏。建议今后电力调度台和环控防灾调度台,采用更经济实用的显示屏,如马赛克屏或全彩方式的LED显示板等,以利降低工程造价。
四 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目前地铁运营控制中心设计存在的缺点,提出了个人对改进设计的想法和建议。目的是为运营控制中心设计理顺思路,进一步提高设计水平和管理水平,为地铁可持续发展尽一点绵薄之力。文中的调度大厅布置方案,只是概念性的想法,提出来与专家们进行探讨。由于个人水平所限,文中的缺点、错误在所难免,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地铁控制中心工艺设计,毛宇丰(都市快轨交通第19卷2006年10月第五期31—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