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节能协会城轨交通节能专业专委会
中国勘察设计协会轨道交通分会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轨道交通分会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设计咨询专业委员会

学术前沿

郑州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探讨

发布日期:2016-07-27 19:08

郑州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探讨
 
摘  要:本论述从快速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出发,分析了郑州市开发地下空间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提出在地下空间利用中应该整体规划、形式多样、一体化开发,实现城市的集约化、节约化、效益化发展。
关键词: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郑州市
 
      在我国快速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全国各大城市人口密度急剧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和经济要素过多聚集,导致交通堵塞、环境污染、居住拥挤等城市问题出现,引发了“城市综合症”。特别是城市平面空间快速蔓延,不仅大量挤占有限的耕地,还使城市的运营成本增加,这与我国城市发展的集约化、节约化、效益化主题相悖,制约了城市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城市化发展强化了城市的集聚功能和辐射作用,提升了城市活力和作为区域中心的影响力,促进了城市和周边区域的经济繁荣,为社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但是,在城市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城市功能系统障碍、城市环境恶化等城市问题是我们目前亟需解决的难题。在经济、科学技术水平大大提高的前提下,人们通过开发利用地下空间使这些问题得到了缓解。
      21 世纪是人类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世纪,随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地铁的建设,大规模地下空间开发在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已初露端倪。2008 年颁布实施的《 城乡规划法》也指出:“ 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应当与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遵循统筹安排、综合开发、合理利用的原则,充分考虑防灾减灾、人民防空和通信等需要,并符合城市规划,履行规划审批手续”。 2010 年 12 月 31 日,郑州市政府印发了《郑州市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旨在加快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土地综合利用率,政府鼓励单位和个人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
      城市发展空间由地面及上部空间向地下延伸,是目前世界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1 郑州市地下空间开发的必要性
1.1 城市化进程加速,人口剧增,用地紧张
      2009 年 7 月,郑州新区工委和管委会揭牌成立,标志着中原城市群核心区域郑州新区的建设进入了统一管理、统筹规划的新阶段。郑州新区西起中州大道、东至开封市界、南至航空港区、北至黄河大堤,包括郑东新区、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郑州国际航空港区、中牟产业集聚区、郑州国际物流园区和中牟县,面积约1840km2。根据规划,到 2015 年,郑州新区人口将达到270 万人,其中城区 200 万人,小城镇 30 万人,城镇化率 85%左右。到 2020 年,郑州新区人口将达到 400 万人,城镇化率提高到 92%。从《郑州市(1997—2010)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可以看出,郑州市是河南省人均耕地面积最少的城市,市中心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由 2000年的 132km2将增加到 2010 年的 189km2,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 78m2,去除不可用的土地,土地资源储备十分有限[1]。城市快速发展,人口急剧增加,导致城市建设用地紧张。城市化发展应走可持续集约化的道路,城市空间必须三维立体化拓展,地下空间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宝贵资源和重要的战备资源[2]。结合郑州市自身特点,在经济、人口密集区科学地规划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分担地上空间的压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用地的紧张。
1.2 地面交通压力过大,地面停车紧张。
       郑州市交通阻塞不仅与郑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甚至影响到了城市形象和对外经济发展环境。空间上交通堵塞已从局部的个别地方的“点堵塞”到特定地区的“区域堵塞”、甚至全市范围内的广泛拥堵。时间上已从“偶尔拥堵”到“上班高峰堵塞”、部分地区的“长时段堵塞”。这种大面积、长时间的堵塞,单纯靠在地面上增加路网和拓宽街道已经不可能疏导过大的车流量和人流量。据国外经验当一条城市干道上的单向客流量超过 4~6 万人 /h 时,就要建地下铁道。车辆数量增多到不可能在道路两侧占路停放,地面上又没有多余土地可供建造多层停车库,地下停车场可以满足大量停车的需要。动态交通与静态交通的这些问题促使郑州市必须进行大规模的地下空间开发。
1.3 地下空间形式单一,未大规模开发
      郑州市的地下空间开发在 2000 年以前处于发展初期,地下空间在功能用途上以人防工程、普通地下室、少量老地铁隧道和过街隧道、污水收集系统以及分散布置的各类地下管线为主。2000 年后随着土地资源的减少及市政府对城市建设的大量投入,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出现上升的趋势。到 2007 年年底,郑州市地下工程(包括人防工程)开发使用 130 万 m2,市区居民人均面积 0.43 m2,未达到国家重点城市设防标准。而地下通道、地下商场、地下广场等地下空间开发形式非常少,因此郑州市的地下空间开发潜力巨大。
 
2 郑州市开发地下空间的可行性
2.1 经济发展具备了大规模开发的条件
      从国外发达国家大都市发展的进程来看,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是当今解决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城市问题,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有效的途径。
      发达国家的城市发展历史表明:城市人均 GDP 达到 500 美元就基本具备大规模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条件和实力。1000 美元 ~2000 美元则达到了开发利用的高潮[3][4]。2009 年郑州是人均 GDP 超过 5000 美元,2010年郑州市 GDP 达到 4000 亿元,列全国 22 位。因此可以看出郑州市对地下空间进行大规模开发利用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2.2 世界各国大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成熟经验
      城市化加速发展使得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同步加快发展已成为必然。西方发达国家对于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已有将近 150 年的历史,已形成地下交通、城市管网、地下能源、水源储备和地下商业综合体开发等一系列综合开发模式。它们的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实践表明,有序、合理、综合、高效地开发和利用地下空间资源,是城市现代化改造与建设中解决中心城区高密度疏解、扩充基础设施容量、达到人车立体分流,提高城市综合防灾能力,寻求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均衡与统一,减少环境污染、节约土地资源等现代化城市更新与复苏问题中遇到的诸多问题中最有效的途径之一[5]
      进入 21 世纪以后,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迅速发展,特大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总体规模和发展速度已居世界同类城市的前列,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大国[6]。在城市规模日益扩大的今天,城市平面空间出现无限膨胀与城市土地资源愈加紧缺,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矛盾。城市建设立体化、开发地下空间,逐步完善城市功能,实现城市生态化和可持续化发展的基本条件。合理开发城市地下空间是城市走向集约化和效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可以预计,今后 20 年或更长时间,将是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大规模建设的高峰期。例如,今后十年,中国将有近 30 个城市进入城市地铁与轻轨建设的高速发展时期,预计今后五年城市地铁将增加 500- 600 公里或更多。其中上海与北京将分别以每年 40 公里或更高的速度发展地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活动也越来越趋于理性和成熟,逐渐形成良好的规划、设计、建设局面。
 
3 郑州市地下空间开发的对策与建议
3.1 整体规划,地上地下一体化开发
      用“总体概念”来规划整个地块,包括空中、地面和地下,做到土地集约化、科学化和上下一体化综合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应立足于城市的整体建设与功能要求,整合多项城市功能的,与城市公空间、商业建筑、甚至历史文脉等进行功能和空间的有机结合。空间上是由点、线、面、体等多种形态的空间灵活组合成有机的、丰富的空间整体。发达国家的地下空间开发在城市空间形态上反映出一个共同的新趋势,地下空间以地铁枢纽站为起点,以城市空间的视角,向空中、地下和周围地区辐射发展,把城市地下、地上空间进行系统的有机整合。城市地下空间正在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延伸和新的重要组成部分[7]。郑州市正在修建地铁,应做到整体规划设计,实现城市空间的三维式拓展。
3.2 地下空间开发形式多样
      郑州地下空间开发除了应做到整体化外,在开发形式上应该多样。除了结合地铁建设修建商业、娱乐、地铁换乘等多功能的地下综合体,实现与地面广场、汽车站、过街通道等有机结合。还应该开发地下过街通道商场,在城市中心区繁华地带,结合广场、绿化、道路,修建综合性商业设施。形成全市性的地下交通网络,由点状开发到线状、网络状开发。对于历史名城、地段、风景名胜地区,为保护地面传统风貌和自然景观不受破坏而利用的地下空间使用也应列入综合开发范围内。建筑物地下室、人防工程的改建利用,也是我国近年来利用地下空间的一个主要方向。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已进入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阶段,部分大城市已经进入开发高潮,随着经济、科学技术水平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及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贯彻,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问越来越表现出巨大效益和潜力,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必将向现代化、国际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3.3 实现城市的集约发展
      城市的本质是集聚而不是扩散,城市的一切功能和设施都是为加强集约化和提高效率服务。城市的集约化程度越高,其自我更新能力就越强[8]。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为人类开拓了新的生存空间,并满足了某些地面上无法实现的对空间的需求,对人类克服由于城市化引起的一系列生存空间的危机同题以及城市的现代化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9]。开发地下空间实现城市的三维化拓展,提高城市集约化程度,不断挖掘自身发展的潜力,实现城市发展从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过渡的历史进程。实现城市的集约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最终大幅度提高整个城市的生活质量,达到高度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何滨,张国贤.郑州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浅析[J].山西建筑,2010(1)49- 50.
[2] 童林旭.地下建筑学,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3] 钱七虎.可持续城市化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3,20(3)4- 9.
[4] 王秀英,王梦恕.城市的安全发展与地下空间利用[J].安全科学学报,2003(5).
[5] 张建峰,杨木壮.广州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模式与发展策略[J].现代城市研究,2009(1)67- 72.
[6] 钱七虎. 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现状评价与前景展望[J].民防苑,2006,88:1- 5.
[7] 范文莉. 当代城市地下空间发展趋势———从附属使用到城市地下地上空间一体化[J].国际城市规划,2007(6)53—57.
[8] 郝聪勇.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9.
[9] 李文翎,阎小培. 基于轨道交通网的地下空间开发规划探析———以广州市为例[J].城市规划汇刊,2002(5)61-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