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地铁 6 号线徐庄子站建筑设计分析
摘 要 徐庄子站为天津地铁六号线与七号线交汇形成的换乘站,在分析车站设计原则和思路的基础上,分析徐庄子站建筑换乘设计的形式、应用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徐庄子站两种换乘形式条件下相应方案的优缺点,对今后在类似环境下设置车站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地铁车站 建筑设计 换乘
1 车站概述
徐庄子站是天津地铁六号线与规划七号线交汇形成的换乘车站,其中地铁六号线徐庄子沿金钟公路布置,大致呈南北走向,七号线徐庄子沿着规划道路布置,大致呈东西走向。
1. 1 周边建筑
车站所处地块现状: 6 号线徐庄子站位于天津市东丽区金钟公路末端,临近津蓟高速公路的起点处,站位在金钟公路西侧绿化带内,现状为绿地,车站周边主要为已建厂房,站位西侧为宝 康塑胶管材有限公司、天津纺织机械厂分厂,东侧为大毕庄中学、大家乐物流中心。
1. 2 地面交通现状及道路规划
金钟公路为该地区南北向的城市主干道,规划道路宽 100 m,车道为双向 8 车道,现状 60 m,是通往津蓟高速公路主要道路,交通量较大。
7 号线线路走向沿规划道路延伸,7 号线徐庄子站站位位于金钟公路与规划道路交口,规划道路宽25 m。目前该规划道路未实施,现状为工业厂房。
1. 3 地下管线状况
根据已有的地下管线资料,金钟公路下的管线较多,主要是电力、雨水、污水、电信等管线,埋置较浅,有改移条件。
2 设计原则和设计思路及总图方案设计
2. 1 设计原则
( 1) 地铁车站设计,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交通规划及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要求,按照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原则,妥善处理与城市交通、地面建筑、地面与地下管线、地下构筑物之间的关系,尽量减少房屋拆迁、管线迁移和施工时对地面建筑物、地面交通及市民生活的影响,努力做到方便市民,节约工程投资。
( 2) 设计应综合考虑与规划 7 号线车站换乘的条件,尽量做到付费区内换乘。由于 7 号线为近期线,业主要求尽量考虑节点换乘。
( 3) 车站设计时应重点考虑车站对交通的影响。
2. 2 设计思路
2. 2. 1 确定合理的换乘形式
2. 2. 1. 1 换乘设计的原则
( 1) 车站规划时应周密考虑选择换乘方式及换乘形式,换乘形式的确定必须遵循规划路网的走向及敷设方式。
( 2) 车站换乘的设计应优先采用付费区内换乘形式,尽量缩短换乘距离,做到路线明确、简捷、方便乘客。
( 3) 尽量减少换乘高差,避免高度损失。
( 4) 换乘客流宜与进、出站客流分开,避免交叉干扰。
( 5) 车站换乘设施( 楼、扶梯及通道) 设置应满足换乘客流量的需要。宜留有改、扩建的余地。
( 6) 车站规划时应周密考虑选择换乘方式及换乘形式,合理确定换乘通道及预留口的位置。
( 7) 换乘站的换乘方式应为付费区换乘,优先考虑站台至站台的换乘,其次为站厅内的付费区换乘,最后为通道换乘。
2. 2. 1. 2 常见换乘形式比选
( 1) 两条换乘线路不相交的换乘形式( 见表 1)

由于徐庄子站是 6 号线与 7 号线相交形成的换乘站,上述换乘方式不适用与本站。
( 2) 两条换乘线路相交的换乘形式( 见表 2)

徐庄子站位于金钟公路与规划道路交叉口,由于金钟公路车流量较大,考虑到施工对交通的影响,车站站位避免占用金钟公路,所以 6 号线站位选择金钟公路西侧绿化带内。7 号线站位沿规划道路设置于金钟公路西侧,不影响金钟公路交通,与 6 号线相交换乘。综合考虑拆迁、管线及线路等因素,徐庄子站换乘形式确定为 T 形换乘。
2. 2. 2 合理布置出入口、风厅的位置
车站出入口尽量满足该区域规划的要求、充分吸引周边客流。同事地铁出入口兼做过街地道,方便行人过街,车站风亭位置应满足该区域内规划要求,且尽量较少拆迁量,最大化的与周边环境相适应,满足景观要求,尽量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针对徐庄子六、七号线车站所处位置情况及车站规划情况,综合考虑车站出入口及风亭的布置。为充分吸引客流,跨金钟公路两侧都布置有出入口,兼做过街地道。
2. 3 方案设计
为了尽量缩短六、七号线车站之间的换乘距离,同时考虑车站联络方便,将车站设计为 T 形节点换乘的方式,使车站管理更加方便。由于交通条件限制,7 号线风道不能应在 6 号线主体西侧,不占用金钟公路。在此条件下,做了下面两个方案。
2. 3. 1 方案 1
( 1) 总图布置

如图 1 所示,6 号线沿金钟公路设置,7 号线沿规划道路设置与 6 号线 T 形相交,6 号线两组风厅位于金钟公路旁边绿化带内。出入口分别设置于金钟公路两侧。远期 7 号线为地下层,7 号线紧邻 6号线处风道在地下 2 层,站厅层与 6 号线站厅层交汇形成较宽敞的换乘厅。
( 2) 换乘方式

六号线的换乘客流的可经过站台层换乘楼梯直达七号线车站站台,7 号线换乘客流可通过自动扶梯上到站厅层,通过换乘大厅下至 6 号线站台,实现客流在付费区内部换乘,达到方便乘客换乘的目的。
2. 3. 2 方案 2
( 1) 总图布置
如图 2 所示,6 号线沿金钟公路设置,7 号线沿规划道路设置与 6 号线 T 形相交,6 号线两组风厅位于金钟公路旁边绿化带内。出入口分别设置于金钟公路两侧。远期 7 号线为地下 3 层站,7 号线紧邻 6 号线处风道在地下 2 层,风道上层可作为商业开发用地。
( 2) 换乘方式
六号线的换乘客流的可经过站台层换乘楼梯直达七号线车站站台,7 号线换乘客流可通过自动扶梯上到站厅层,通过换乘大厅下至 6 号线站台,实现客流在付费区内部换乘,达到方便乘客换乘的目的。
2. 3. 3 方案比选
上述两种方案均为 T 形换乘,但是换乘楼梯布置形式不同,远期公共区布置也有很大区别,综合比较上述两种方案,见表 3。

2. 3. 4 车站主要参数
综合考虑周边的现状、远期规划、线路走向、交通、管线等因素,确定方案 2 为徐庄子换乘站的最终方案。通过客流验算,满足消防要求。车站主要参数见表 4。

3 方案设计注意事项
( 1) 车站设计需明确周边的规划,尤其是道路、周边用地等因素。
( 2) 换乘车站需要明确远期线路的走向,预留车站的轨面标高等条件。
( 3) 7 号线靠近金钟公路端没有盾构调出条件,需要考虑盾构过换乘节点。局部加深换乘节点,且柱子设置满足盾构机推过条件。
4 结束语
由于七号线目前是规划线路,合理的布置换乘节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因为一条线路局部调整而影响到整个车站换乘方式设置的情况。在地铁车站周边情况愈加复杂的情况下,设计车站时需要因地制宜,妥善处理好车站与周边建筑、管线等相关因素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铁道第二勘察设计院. 地铁设计指南[M]. 北京: 中国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