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节能协会城轨交通节能专业专委会
中国勘察设计协会轨道交通分会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轨道交通分会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设计咨询专业委员会

行业资讯

精心勾画城市快速交通系统蓝图

发布日期:2016-09-18 21:53

精心勾画城市快速交通系统蓝图
 
      面对日益拥堵的城市地面交通,利用轨道交通出行已成为如今北京市民出行的首选。“十一五”期间,北京市轨道交通迅速发展,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 作为为北京轨道工程建设项目提供全过程设计服务的设计单位之一———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以下简称北京市政设计总院),在“十一五”期间,承担了北京市轨道交通 4 号线、机场线、15 号线及亦庄线等的总体设计及大量土建设备工点设计工作,并承担了多条地铁线路的前期研究工作。“十一五”期间,由于有奥运会召开、国庆60 周年等重大事件,对交通的要求非常高。 在这种形势下,该院是如何出色完成这一艰巨任务的呢?为此,记者专门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政设计总院分管轨道交通的副院长刘勇及该院专业总工程师、五所所长沈建文。

交通综合优势助签设计大单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能承揽到大工程非常不易。 而北京市政设计总院却凭借其在解决城市交通方面的独到见解一次次拿到轨道交通的设计“大单”,这样的成绩,让记者很有兴趣去探究一下其“大手笔”背后的故事。
       刘勇告诉记者,北京市政设计总院大规模进入城市轨道交通设计领域是从“十五”初开始的,可以说“十五”是练兵阶段,而“十一五”是北京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的五年,也是北京市政设计总院在这个领域取得辉煌成绩的五年。这五年,该院完成了北京市通车里程一半的设计任务量。
      “我们不仅做轨道交通,在地面交通设计方面也具有很大的优势,我们是把地面交通与轨道交通作为一个整体来综合考虑的。 ”刘勇说,“例如,北京 T3 综合交通枢纽、机场高速等也是我们院做的,这样在承揽机场线轨道交通的总包设计时我们就具有了相对的优势。 ”
      刘勇告诉记者,“我们院领导对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高度重视,决策起点高,从高端进入。 我们院不仅仅从设计费角度来考虑承接轨道交通工程,而是本着我们院的优势,从社会责任的角度来做这个事情。”他说,因为轨道交通设计专业性强,起步时北京市政设计总院引进了不少轨道交通方面的专业人才,从院内各单位调集了一部分事业心强、能力强的人员从事这方面的工作,还搭建广阔的平台吸引了不少院外的优秀设计人员,负责这方面工作的五位所班子成员中,有四位就是从院外引进的。
      “当然,依靠社会专家也是我们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刘勇强调,“在启动轨道交通设计初期,我们就和行业内的顶尖专家建立了一定的联系,设计过程中请专家指导,保证了设计质量达到更高水平。 ”
 
方便换乘理念凸显人文关怀
      北京市地域宽广,人们的出行路程也往往是分散的、远距离的。 如何方便乘客在轨道交通之间、轨道交通与公共交通之间、轨道交通与火车站之间实现更为便捷的换乘,成为了北京市政设计总院设计人员最重要的设计理念之一。
      “我们在工程设计中把这个理念放在重要位置。 ”沈建文告诉记者,例如地铁 4 号线,在北京南站的站台与火车站的入口实现了零距离换乘,垂直换乘,背负大包小包行李出行的旅客再也不用感叹出行之累了。根据北京市火车站人口的流量测算,如果没有北京 4 号线开通的话,北京火车南站的交通将是个灾难。“有了4 号线,北京南站的客流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得到疏散。” 沈建文说,“4 号线还在国家图书馆站为地铁 9 号线预留了同站台换乘的条件”。

      与在北京市内换乘更加方便相比,经常乘坐飞机旅行的人更是体会到了地铁带来的实惠。 记者就曾有很深的感受,以前为了“赶”飞机,要预留充足的路上堵车的时间,不顺利时在路上心急火燎,顺利时往往又提前两三个小时赶到机场,浪费了很多宝贵的时间。 而有了机场线,各条地铁都可以换乘,15 分钟就可以从市里直接抵达各个航站楼,在车厢里还能实时看到航空信息,可以说,机场线“截留”了相当一部分去机场的乘客,与此同时,机场高速也顺畅起来。
      与前两条轨道交通不同的是,北京轨道交通亦庄线在方便换乘方面作了更加充分的考虑。 沈建文告诉记者,亦庄线的起点由三条地铁线和一个大型公交场站共同形成一个综合交通枢纽,这么紧密的换乘在北京市还是第一个。

节能省地思路谱写和谐新篇
      “十一五期间,在进行轨道交通设计时 ,我们把节能省地、保护环境这一思路贯穿始终”。 沈建文告诉记者,例如在机场线设计过程中,考虑到机场高速旁边有许多树木,我们为保证沿线少砍树,研究了新的施工方法,这在城市轨道交通方面是首例,而该工程砍树之少在类似工程中也是罕见的。在车辆段设计方面,通过优化方案、合理布置、改变管理方式等手段,使车辆段占地面积有了较大的节省。
      在机场线的设计中,设计人员还创新地整合了相关设施。 原来轨道交通内部设备比较多,习惯各个系统单独配电源。 而机场线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对相关设施进行了“整合”,尤其是对电源的整合,在节能方面取得了显著突破。
      与机场线不同,15 号线 1 期工程采用了另外的方法进行节能。 该工程中的高架车站跟别的线车站不一样,特点是冬天冷,但站台上不冷。 因为这条线路的站台在设计中实施了对中间站台的全封闭,两侧车辆行走部分不封闭。 这种内包站台的方式既能保证站台内冬天不冷,又相当节能,在北京市应该是一个创造。 即使是将来在站台内安装空调,也会减少空调控制面积,从而大大降低能耗。
      “4 号线在文物保护方面做得非常好。 ”沈建文告诉记者,4 号线沿线文物密集地带,设计人员的思路是既要满足地铁功能,又要避免影响文物,不仅考虑工程建设中的文物保护问题,同时考虑今后的运营也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文物的影响。 另外,4 号线的北段在北大、清华很多重要实验室的地下附近,这些实验室内精密仪器多,对震动的要求非常严格。 设计人员与相关科研人员联合攻关,解决了这一难题,保证了 4 号线运营不影响该校实验室精密仪器的使用。
      不仅如此,北京市政设计总院在设计亦庄线时特别注意了与城市规划的结合,与城市景观的协调,使亦庄线不仅成为解决亦庄开发区交通问题的重要通道,也让高架车站、桥梁成为开发区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可以说,“十一五”期间的轨道交通设计中,处处贯穿着节能省地的思路,处处体现出“和谐”的温暖。

      “ 我 们 目前 已 经 在 ‘十二 五 ’规 划 的轨道交通设计中又承揽了相当一部分任务,我们将继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高标 准 设 计 ,应该 说 ,十 二 五期 间 ,我 们 将会有更大的突破。”在采访快结束时,刘勇向记者展示了北京市政设计总院未来五年在北京市轨道交通方面的更大抱负。 我们期待着,更加快捷和更加舒适的出行方式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