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底地铁联络通道承压水的风险控制技术
【摘 要】联络通道施工是地铁工程中的重大风险源之一,而位于江河底部的联络通道,更因其所处的特殊水文地质条件而风险陡增。由此,以上海轨道交通 8 号线隧道江底联络通道工程为实例,从冻结设计、冻结孔钻进、冻结运转和开挖构筑等方面,较系统地介绍了江底联络通道施工中的风险控制手段,为类似工程积累了施工经验。
【关键词】轨道交通 联络通道 风险控制 承压水
1 概述
1.1 工程概况
上海市轨道交通 8 号线西藏南路站~周家渡站区间隧道联络通道及泵站位于黄浦江底部,距离浦西防汛墙约300 m,距离浦东防汛墙约 220 m,联络通道开挖面拱顶距黄浦江底约 12 m。
联络通道位置的隧道上行线中心标高 - 25.328 m,下行线中心标高 - 25.329 m,上、下行线隧道中心线距离11.096 m。其结构由与隧道管片相接的喇叭口、直墙圆弧拱结构的水平通道及中部矩形集水井 3 个部分组成。喇叭口开挖尺寸约为 1.5 m(长)×4.7 m(宽)×5.0 m(高);通道的开挖尺寸为 4.4 m(长)×3.5 m(宽)×4.4 m(高);集水井开挖尺寸为 5.0 m(长)×3.5 m(宽)×4.3 m(深)。
1.2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
根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联络通道施工范围内土层主要为⑤1- 2灰色黏土、⑥1暗绿色黏土、⑦1- 1草黄色黏质粉土,⑦1- 1黏质粉土层又为承压含水层,承压水压力约为 0.27 MPa。
联络通道所在位置的土层具有中压缩性、低强度、灵敏度高、透水性强等特点。其中,⑦1- 1承压含水层,对隧道有突涌的破坏作用,同时在承压动水头压力下会发生流砂、崩塌现象,影响开挖面稳定。当盾构掘进至 689 环(联络通道钢管片位置为 684、685 环),螺旋机有涌水情况发生。盾构通过后,我们在联络通道前后各 10 环打设了双液浆环箍。在该地层内进行联络通道开挖构筑,须对土体进行稳妥、可靠的加固处理。
1.3 施工方案
冻结法既适用于松散不稳定的冲积层和裂隙含水岩层,也适用于淤泥、松软泥岩以及含水量特大、水头特高的地层。用冻结法加固土体,具有强度高、封水性好、安全可靠的优点,极适于本工程。
2 承压水层施工的风险控制
由于在黄浦江底的⑦1- 1层承压含水层中进行冻结孔的钻进工作,极易发生喷砂涌水,如无有效措施及时防范,易发生事故。另外,粉砂土层含水丰富,为强冻胀土层,在冻结过程中的强冻胀力会对隧道结构产生较大的破坏作用,又因其融化较快,对冻结壁的温度和强度的稳定性影响较大,所以开挖施工的风险较大。
本工程在施工中,可将风险控制分为事前预控与事后补救两类:
事前预控,即损失预防,是对风险项目采取各种预防措施以杜绝损失发生的可能,如冻结孔施工中的孔口密封装置。事后补救,也称损失控制,是指在风险损失已经不可避免地发生的情况下,通过种种针对性措施以遏制损失继续恶化或局限其扩展范围,使其不再蔓延或扩展,如安装安全应急门和集水井应急盖板。
下面将通过江底联络通道施工的 4 个阶段来阐述承压水风险控制措施。
2.1 冻结设计
2.1.1 冻结帷幕设计
按照冻土帷幕平均温度 - 10℃,冻土强度指标取单轴抗压强度 3.5 MPa、抗弯强度 1.8 MPa、抗剪强度 1.5 MPa,联络通道及泵站冻土帷幕厚度取 1.8 m。
2.1.2 冻结孔布置
冻结孔一改原先单面打孔的施工工艺,采用两侧隧道打孔设计,并按上仰、近水平、下俯 3 种角度布置,以形成一个全封闭冻结加固区域。这样既可加强喇叭口、集水井底部等薄弱环节,又可避免集水井开挖时的割管现象。
另外,我们在上行线侧喇叭口薄弱部位布置 3 排冻结孔,并在侧墙布置冷冻排管,同时在下行线隧道里增设了喇叭口部位和二侧墙的加强孔。冻结孔布置如图 1 所示。

2.2 冻结孔施工
2.2.1 开孔施工
冻结孔施工前,我们在布孔范围内打若干 φ38 mm的小孔,以探测地层稳定情况,在确认了承压水层的压力降低后,才正式开孔。冻结孔开孔分两次施工,以此控制泥浆涌出。一次开孔用金刚石取芯钻头,开孔深度约 300 mm,不钻穿管片,然后安装孔口密封装置。钻孔时如发现泥水流失,需及时进行补浆。
2.2.2 孔口密封装置
本工程孔口密封装置(图 2)是采用 φ127×7 mm的无缝钢管加工孔口管。具体安装方法为:我们先在孔口管上增设旁通阀,并根据钻孔情况,适时利用旁通阀进行卸压或注浆;然后将每个安装在混凝土管片上的孔口管,用 4 根膨胀螺栓连接;而在钢管片上的孔口管,则采用焊接的方法进行连接。另外,在进行钻孔施工时要安装闸阀和密封盒等防喷装置。

2.2.3 无泥浆钻进
为防止冻结施工孔时产生涌砂、涌水的现象,我们采用了强力水平钻机,尽量实现无泥浆钻进。施工时采用了 MD-50 型钻机跟管钻进,钻具以 φ89 mm×8 mm的冻结管作钻杆。因为底层的压力比较大,所以我们在前端的钻头上安装了单向阀,并利用高压水流辅助钻机钻进。
2.2.4 钻孔后注浆
在钻孔施工期间,为尽量减少泥水的流失,我们在每个孔钻进结束后都进行了跟踪注浆,并加密监测频率,所以整个钻孔施工过程中的注浆量达到了 30 m3。
2.2.5 钻孔应急材料配备
现场应配备 φ125 mm、φ109 mm等规格的木楔、2 m3的砂袋和 2 t 水泥(含少量速凝水泥)等抢险物资进行钻进施工。
2.2.6 钻孔质量要求
钻进过程中,应严格监测钻孔质量,钻进结束后,要及时对冻结孔进行测斜、打压试验,并复测其深度。钻孔偏斜要控制在 1%以内,终孔间距不得大于 1.2 m,否则应补孔。压力应控制在 0.8 MPa,稳定 30 min 后方为合格。
2.3 冻结施工
(1) 将双回路高压电引至地面的高压配电箱,再引至隧道内的变压器上,必要时切换到备用电路;
(2)在端头井储存循环水源,以备停水时应急之用;
(3)现场设置两台套冷冻机组,必要时启动备用机组;
(4)冻结过程中加强监测,要布置测温孔和泄压孔,并定期打开泄压孔进行泄压,以减少冻胀对管片的影响;
(5)在两条隧道内联络通道两侧均应设置两榀预应力支架,以减少因冻胀对隧道产生的变形影响。
2.4 开挖与构筑
2.4.1 应急材料和设备
先将 5 m3应急沙袋、3 t 应急水泥、2 罐液氮和原木若干堆放在工作面,再准备 1 台注浆泵、1 台搅拌桶、1 台电焊机、1 台注水泵、1 套氧气乙炔。
2.4.2 应急设施
(1)安全应急门
安全应急门是考虑开挖构筑期间,一旦帷幕发生大量砂、水涌出或位移变形超值,在采取其它措施抢救无效的情况下,为确保隧道安全而使用的。安全门要求启闭方便,故本次安全门设计没有采用过去常用的水平左右关闭式,而是采用了垂直提升式,利用门扇自重就可以顺利地关闭,节约了关门的时间,亦不占用施工场地。
使用安全应急门之前,应检查其密封性能,以确保在动水压力下安全门的密封止水(试验空气压力为 0.35 MPa)。
(2)集水井应急盖板
由于在承压水层中开挖集水井的施工风险极大,因此我们特别在集水井的上端安装了应急盖板(图 3),以起到集水井施工的安全保障作用。我们在通道结构施工时,还在通道两侧下部结构中预埋了 90 mm×90 mm的角钢。这样,当集水井开挖过程中发生险情时,可直接用钢板盖上,然后拧紧螺栓进行封闭(钢板上预留注浆阀门),并可以通过注浆阀向集水井内注浆封堵,然后继续冻结。

2.4.3 应急预案
在开挖施工过程中,应检测冻结帷幕的变形情况,并根据该情况及时调整开挖步距及临并支护方式。频率为 4 次/d,集水井部分为 6 次 /d。进行检测如出现冒砂、流水现象,应采取的针对措施有:(1)砂、水呈点滴状渗出时,应立即停止掘进,并采用液氮强制冻结;(2)砂、水渗出比较严重并呈现连续状态时,可采用应急砂袋等抢险物资及时充填开挖面,然后恢复冻结;(3)在以上措施都无效的情况下,关闭安全应急门,并通过安全应急门预留孔进行充压缩空气或进行注浆,以重新加强冻结,直至恢复开挖。
2.4.4 应急演练
为检验联络通道开挖工程中各相关单位对施工现场的危险源、应急预案和紧急情况处理流程,及对处理紧急情况的能力和程序的执行可操作性、有效性,我们在进行开挖施工前举行了一次抢险应急演练。演练内容如下:
(1)高压线路停电,进行线路切换;
(2)开挖面渗漏,在前期抢救无效情况下的紧急处理,关闭安全应急门;
(3)冷冻机停电,启动备用机组切换运转,以检验双回路供电反应速度。
通过演练,使施工人员熟悉了突发险情的处置程序,确保了在开挖施工过程中的万无一失。
3 结语
随着地铁隧道建设的不断深入,联络通道特别是江底联络通道的风险控制工作已经引起工程界的高度重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都在不断深入。要加强工程风险管理与技术风险控制,关键是加强选择施工方案的技术论证、确保施工质量并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施工、建立畅通的重大风险处理机制,同时还要加强现场监测与远程监控,实现信息化动态施工。
参 考 文 献
[1] 汤漩,吴惠明,胡珉.盾构隧道施工风险知识管理系统的设计开发.[J]地下工程与隧道,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