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节能协会城轨交通节能专业专委会
中国勘察设计协会轨道交通分会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轨道交通分会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设计咨询专业委员会

学术前沿

地铁空间的商业性与艺术性(北京地铁)

发布日期:2016-11-08 22:13

地铁空间的商业性与艺术性(北京地铁)
 
      1863年,英国伦敦修建了世界上第一条地铁,距今已有了100多年历史。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的剧增,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城市交通状况越来越令人担忧。节能、环保的地铁作为快速连接城市中心与外缘,连接城市内部各交通枢纽的运输形式,已成为大城市缓解交通运输压力的有效措施。今天,地铁已然成为一个城市现代化水平、经济实力、科技含量、人们生活质量优劣的表现。我国现在约有三十几个城市正在修建地铁,估计未来将有更多的城市加入。随着地铁网络的完善,地铁终将成为城市中不可代替的交通工具。在城市生活中,它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消费心理。
      北京地铁一号线是我国最早建成的地铁线,它于1965年开始建设,1969年10月建成通车。截止到2010年底,北京地铁已有了四十多年的历史,地铁总长度达已到了三百多公里。因此本文把最早拥有地铁的北京作为研究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地铁是城市交通网络的延伸,是城市空间的延伸,也是城市文化的延伸。它的商业性和艺术性分别对应着地铁空间的物理形态和文化形态。地铁空间中的广告媒体是主要的商业表现,地铁空间中的环境设计、公共艺术设计则是艺术性的体现。在地铁环境中,我们不可能放任广告铺天盖地而来,也不可能完全为了地铁的视觉审美、文化氛围而放弃广告媒体。如何协调地铁空间中商业与艺术之间的关系是本文探讨的初衷。
      地铁半开放性的空间、相对独立的环境、稳定的乘客群体,为广告媒体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契机。在新型技术、材料的支持下,广告媒介的传播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地铁空间将各式各样的媒体传播形式整合在了一起。在北京地铁中,除我们熟知的平面广告媒介外,移动数字电视、LED字幕屏广告、隧道广告等更多的形式在地铁空间中绽放开来。从我们进入地铁口开始,地铁广告就无处不在:通道两旁的大型灯箱,上下电梯旁的梯牌,候车大厅中的柱式广告、墙体广告,车厢内的移动电视广告、扶手贴,地铁进行中新出现的隧道广告等。这些广告以商业内容为主,多为与时下流行相关的商品服务信息,也有一定比例的公益广告。作为城市经济活力的象征,我们不可能限制广告的发展。特别是地铁的盈利模式为公益性质,其运行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加之前期建设的耗时耗财,适当的广告媒体介入可以成为有效的融资手段,弥补地铁运行中的资金缺口。同时,适当的广告信息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对人们的生活有积极的作用。整体来看,北京地铁广告在形式上、数量上还是比较统一,相对约束较多的。
      北京地铁从修建伊始就不乏对艺术的追求,其中出现较早的公共艺术形式是壁画,创作于上世纪70末至80年代。它们分别是张仃先生的《燕山长城图》《大江东去》,在西直门站;李化吉先生的《走向世界》、严尚德先生的《华夏雄风》,在东四十站;袁运甫先生的《中国天文史》、严东先生的《四大发明》,在建国门站。这些壁画在材料上均为陶板高温釉。在内容上,展现的是与周边环境相关的历史文化内容。在物质贫乏的年代,北京地铁无论在室内装修上还是艺术品的装饰上都与今天的不具可比性,但是艺术家们仍试图通过艺术手段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精神上的愉悦享受。进入二十世纪,我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成功申办奥运会,北京国际化的趋势对城市交通的现代化有了新的要求,地铁被大力发展起来。新增的地铁空间给公共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特别是现今艺术创作材料的丰富与技术的成熟,使地铁中公共艺术的发展有巨大潜力。在新增的北京地铁4号线、5号线、10号线、奥运专线、机场专线、大兴线等线路的站点上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艺术装饰。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有圆明园站表现西洋楼残柱的浮雕,动物园站色彩斑斓、儿童涂鸦般的壁画,彰显我国悠久文化的国家图书馆站浮雕,表现“京华旧梦”西四站壁画,还有北土城站清新的青花瓷立柱,雍和宫站体现中国建筑风格的红色柱子与汉白玉栏杆等,不胜枚举。纵观现在北京地铁站所出现的公共艺术形式,仍以浮雕、壁画为主,也有在室内装修上突破传统模式,表现新意增加艺术氛围的站点。这些艺术创作在内容上多数以突出城市历史文脉,彰显区域特色为主,也有结合现代设计审美的空间装饰。在材料的使用上较之以往更加丰富多元,石材、陶板、铜、不锈钢、搪瓷钢、景泰蓝等都被运用其中。这些或充满中国特色或极具现代感的地铁装饰艺术,令人在枯燥的流动空间中体会到一丝与众不同。
      地铁的半封闭式空间无论对安置广告还是艺术作品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具国内一项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人们认为地铁最强烈的氛围是商业气氛。特别是我国地铁发展历程短,还没有形成令人印象深刻的地铁文化。由此可见,公共艺术对地铁的参与是必要的,但是从现有情况来看,它对空间的占用势必要影响到广告媒体。从北京地铁的实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现下地铁空间中公共艺术与广告媒体从形式到内容再到空间划分,没有一点相交之处。有没有方法可以使二者之间的冲突降到最低呢?首先,在地铁空间中我们可以从多方位来考虑公共艺术和广告媒体的形式,使公共艺术的创作不仅仅局限于壁画浮雕等形式,使广告媒体在现有形态的规格限制中有更多的创新。例如,对地铁地面铺装的设计,其中可穿插同种形式的广告信息;在墙面上利用装饰材料不同的颜色或肌理做抽象艺术的处理;也可把壁画、浮雕与某种公共设施相连接,使其具有某项功能等。其次,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地面、天花板、墙壁空间,把公共艺术创作、广告媒体通过声、光、电等多媒体材料组织在一起,使人在获得审美体验的同时又能够从中提取相关商业信息。例如,利用照明设施创造艺术性的光影效果,在吸引人们视线的同时可以在其中运用投影技术穿插某些商业广告图像;把墙面灯箱与墙面壁画想结合,使之成为其中的一部分;或把数字媒体技术运用到公共艺术创作中等。总体来说,要把建筑形态、公共设施、环境导向识别、照明系统等元素有机结合,创造性的去开发广告媒体与公共艺术资源,使之成为地铁环境中的一部分。公共艺术与广告媒体的和谐共生才能整体提升地铁形象,活跃地铁氛围,为地铁环境增添亮点与生机。
      美无所不在,把广告、公共艺术纳入到地铁整体环境设计的考虑范畴,才能使它们成为地铁环境中和谐存在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之在满足功能需要、商业需要的时候,增添人们的审美体验与享受,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