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站深基坑地下连续墙施工控制技术
摘 要:在深基坑工程施工中,地下连续墙维护结构不仅承担着保证基坑安全稳定的重任,还起着有效控制边土地层位移和深基坑地下水渗漏的作用,是保证基坑和周边建筑物、管线安全的关键。以天津地铁3号线北站深基坑地下连续墙维护结构的施工为例,地下连续墙的主要施工控制技术,可供其他类似工程借鉴。
关键词:深基坑;地下连续墙;施工控制技术
地下连续墙是深基坑工程常用的支护形式,它不仅能保证基坑本身的安全与稳定,还可以有效控制周边土层移动、保护周边建筑物及管线的安全。但由于地下连续墙属地下隐蔽工程,需采取预防性措施控制施工质量、减少安全隐患,打造“无渗水安全基坑”就成为地下连续墙施工的理想状态。以天津地铁3号线北站工程为例,重点介绍地下连续墙的施工控制技术。
1工程概况
1.1施工区域划分
天津地铁3号线北站工程位于天津市河北区中山路西侧,站位横跨十字路口,并与远期规划的地铁6号线车站在路口位置大致呈斜向十字相交。地铁站主体为地下2层岛式车站,局部地下3层为预留与地铁6号线的换乘节点。地铁车站总长197 m,标准段宽度20.5 m,设4个出入口和2个通风道。地铁车站基坑全部采用明挖法施工,标准段(B区、D区)基坑深度约17.6 m,维护地连墙厚800 mm、深31 m,总长222.3延长米,共分为38幅;端头井(C区、E区)基坑的最大开挖深度约19.1 m,维护地连墙厚1 m、深33.2 m,总长135.45延长米,共分为24幅;换乘节点(A区)基坑开挖深度约25.4 m,维护地连墙厚1.2 m、深45 m,总长104.8延长米,共分为18幅。地下连续墙总长约462.57延长米,入土比均为0.7,接头采用锁口管。地下连续墙混凝土强度选用C30,抗渗等级S8。地铁车站地下连续墙施工区域划分,见图1。

1.2工程地质条件
天津市区表层一般为人工填土,填土层的下部分布有零星的新近沉积层,新近沉积层下依次分布各陆相层和海相层,明显表现为海陆交互相沉积。本工程所在地附近历史上受河道影响,表层有大量新近堆积层,堆积层下第Ⅰ海相层中的沉积软土层较厚,地基土工程性质较差;第Ⅱ河床—河漫滩陆相沉积层,以可塑状粉质粘土为主,底部出现“混粒土”,土质较密实,粉土层为透水层,在震动作用和水动力条件下可能产生管涌、变形等灾害;第Ⅲ陆相层为河床—河漫滩相沉积,以可塑状粉质粘土和密实粉土为主,土层工程性质和抗震性能较好;第Ⅱ滨海—潮汐带海相沉积层,以硬塑—软塑状粉质粘土为主,局部夹粉土,工程性质较差。
1.3水文地质条件
本工程场地内表层地下水为第四系空隙潜水,以第Ⅱ陆相层为隔水底板。 场地埋深 36.0 m 以上含水的粉土层较厚,透水性很强,粉土、砂土的垂直渗透系数在10-3~10-1cm/s之间,水平渗透系数在10-4~10-1cm/s之间。
1.4工程施工的重点与难点
由于本工程位于闹市区,施工基坑距附近办公楼仅7.8 m,该办公楼对基坑施工引起的地面沉降比较敏感,保证其安全是最大施工的难点;夹在微承压水层间的隔水层较薄,呈透镜体状,说明潜水与承压水层存在一定联系,若采取措施不得力,基坑底部可能产生“突涌”或因降水施工诱发周边建筑物过量沉降;换乘节点基坑深达25.4 m,垂直度偏差稍大就会使坑底位置的墙身偏出设计轮廓,墙身形成强度和防渗能力的薄弱断面,地下连续墙的垂直度控制要求很高。
2施工控制技术措施
导致地下连续墙支护结构失效的主要原因包括:承压水或静水压力过大、围护止水缺陷、地表堆载过大、支撑力不足、温度、雨水及地下管道水的影响等。结合对本工程施工重点和难点的分析,施工采取了以下关键性控制措施。
2.1接头选型与施工
地下连续墙各槽段的接头选型和施工控制非常关键。一般采用锁口管、十字钢板、工字钢板等3种形式。圆形锁口管接头费用低、施工简便,在深30m左右的地下连续墙施工中应用最为普遍,其缺点是在锁口管接头处长约40 cm的地下连续墙段,因无法配置钢筋,在基坑开挖中容易随地下连续墙变形开裂产生渗漏。对于超深基坑和邻近敏感建筑物的地铁车站地下连续墙,应采用十字或工字钢板接头。本工程换乘节点45 m深墙和邻近建筑物的地下连续墙段采用十字钢板接头,以增强墙体的整体刚度和接头的止水性能,且便于起拔接头箱。
2.2异型段的施工分幅
异型地下连续墙段是指除“直线型”外,呈“Z型”、“T型”或“L型”的墙段,异型段成槽难度较大,针对本工程A区地下连续墙斜交的情况,在施工前优化拐角处ZC26、ZC71、TC20、TC65等异型段的分幅,确保拐角节点一次性施工成型,避免出现冷平缝,虽然加大了地下连续墙的施工难度,但使基坑开挖过程中的渗水风险大大降低。异型地下连续墙段的分幅优化示意,见图2。

2.3不同深度墙体衔接处的锁口管设置
不同深度的地下连续墙在衔接处形成“高、低墙”,如果先施工较深墙段,则需沿较深段墙体的全高设置锁口管,拔出后锁口下部可能出现井管样的渗水通道,极易出现承压水管涌现象,会危及基坑稳定,这往往容易被忽视。本工程先施工较浅墙段,锁口管按较浅墙段的深度控制即可。
2.4接头夹泥的处理
采用强制刷壁器清理接头处的泥污,往复刷壁次数≥10次,直到刷净为止,该关键性工序必须旁站监督,对重要部位还要进行超声波检测。如果安装的锁口管向钢筋笼一侧倾斜,会导致刷壁作业无法有效进行,需在基坑外侧采取加固止水措施。
2.5混凝土浇灌过程中夹泥的处理
混凝土浇灌过程中的夹泥是造成墙体渗漏的主要原因。如果沉渣过厚,在浇灌混凝土时沉渣会翻到混凝土上面,并随混凝土面而上升,当遇到接驳器锚固钢筋时,部分沉渣会被锚固钢筋挡住无法随混凝土继续上升而形成夹泥;当地下连续墙接头不平或浇灌混凝土面上升不同步时,沉渣会滞留在接头处形成接头夹泥,因此,控制沉渣厚度对减少地下连续墙夹泥现象非常必要。在刷壁和钢筋笼下放作业完成后、浇灌混凝土之前,应检测开槽深度和槽孔底部泥浆的各项指标,如果达不到要求,必须采用反循环法再次进行清底置换,直至符合设计要求。特别对于深度超过40 m的深墙,泥浆含沙量较大时,有必要设置泥浆分离系统。
2.6成槽垂直度的控制
施工中往往容易忽略成槽垂直度对墙体渗漏的影响,规范中规定的垂直度控制标准一般为≤1/150,若相邻的2幅地下连续墙分别向坑内、外倾斜,相对偏差的最大限制值为1/75。相邻2幅地下连续墙“劈叉”将大大缩短接缝处的渗水路径,增加渗漏发生的可能性。控制成槽垂直度的主要措施包括:保证场地承载力满足重型设备施工需要,防止因成槽机倾斜引起孔壁垂直度的偏差;在导墙施工时应注意控制导墙的垂直度和净宽,为确保地下连续墙的施工精度创造有利条件;合理安排挖槽顺序,使位于成槽抓斗两侧的土体阻力保持均衡,挖土时一定要使悬吊机具的钢索保持垂直张紧状态,这是保证挖槽垂直精度必要的关键性动作。在本工程地下连续墙的成槽施工中,液压抓斗成槽机配有GCS测量系统,能自动记录、显示和打印输出开挖成槽过程中的深度和斜度数据,做到“随挖随纠偏”,实现了对成槽垂直度和成槽质量的实时监控。
2.7泥浆质量的控制
地下连续墙开挖槽壁的稳定性影响到邻近建筑物的安全,因此,泥浆需具备比较稳定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合适的质量密度和流动性,既要保证泥浆在长时间静置时不产生离析沉淀,又要保证泥浆有良好的触变性。根据本工程的地质情况和以往地下连续墙的施工经验,制备泥浆时选用200目粒径的钙基膨润土,以工业碳酸氢钠为分散剂,并适当添加CMC。施工过程中要随时监测泥浆指标,发现泥浆性能指标不能满足要求时,需及时加以调整。地下连续墙施工用护壁泥浆的性能指标,见表1。

3施工效果
1)本工程地下连续墙混凝土浇筑的超灌系数仅为2.27 %,说明在施工中未发生如槽壁塌方、槽宽超标等现象。
2)本工程基坑开挖后,除E区端头井在挖至基坑底部时出现<50 L/d的渗水外,其他部位的墙面基本保持干爽;基坑墙面基本平整,局部达到模板浇筑混凝土的表面效果,为后期车站的“桩墙合一”施工减轻了墙面处理的工作量。相邻两幅接缝处的偏差<2 cm,表明GCS测量系统对提高地下连续墙的垂直控制精度度、防止出现“劈叉”现象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地下连续墙开挖后的效果,见图3。

4结语
天津地铁3号线北站深基坑地下连续墙的施工经验表明,在复杂地质环境下进行深基坑施工时,只有全面领会设计要求,细致掌握现场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以及建(构)筑物分布等情况,合理且有针对性地选择施工工艺、设备和机具,抓住工程的重点与难点,注重各施工环节的细节管理,确保关键工序施工质量,才能实现“无渗水安全深基坑”的目标,降低深基坑施工的风险。
参考文献
[1]陆震铨,祝国荣.地下连续墙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87.
[2]樊听龙,常绍杰.天津地铁北站站深基坑关键施工技术//2009年科技论文集[C].天津: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第四工程有限公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