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节能协会城轨交通节能专业专委会
中国勘察设计协会轨道交通分会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轨道交通分会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设计咨询专业委员会

学术前沿

杭州地铁基坑承压水的设计施工

发布日期:2012-04-28 21:37

杭州地铁基坑承压水的设计施工
 
摘  承压水对软土基坑的稳定性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论述杭州地铁深基坑承压水的设计施工经验。杭州地铁基坑采取的方法主要有降低承压水位、隔断承压水和坑底地基加固 3 大类,可为软土地区存在承压水问题的基坑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杭州地铁 承压水 地基加固
 
1 杭州地铁承压水降水概况
      软土地区的承压水压力与其上覆土层的自重应力相互平衡,或小于上覆土层的自重应力。当基坑开挖到一定深度后,导致基坑底面下的土层自重应力小于下伏承压水压力,承压水将会冲破上覆土层涌向坑内,坑内发生突水、涌砂或涌土,形成所谓的基坑突涌。基坑突涌往往具有突发性质,导致基坑围护结构严重损坏或倒塌、坑外大面积地面下沉或塌陷,危及周边建构筑物及地下管线的安全,造成施工人员伤亡等。因此,对于存在承压水问题的基坑,必须采取安全可靠的处理措施,杜绝承压水对基坑施工的影响。
      杭州地铁深基坑,承压水问题表现较为突出,地铁1 号线 28 个基坑中的 12 个基坑有承压水问题,接近基坑总数的一半,表 1 为杭州地铁 1 号线典型基坑承压水及处理概况。

      1 号线基坑工程承压水主要分布在层细砂、层卵石夹圆砾、层卵石中,其为钱塘江或苕溪( 江)古河床的承压水,隔水层多为粉质黏土、黏土层、淤泥质粉质黏土、淤泥质黏土等。根据抽水试验可知,圆砾层水量较丰富,且均表现一定的季节变化性。
      从滨江站—江南风井—江北风井—富春路站—秋涛路站—城站站来看,圆砾层承压含水层与上部粉土、砂土潜水含水层及与钱塘江之间存在稳定分布的相对隔水顶板,承压水和一般潜水不存在直接的水力联系。图 1 为杭州地铁 1 号线地铁基坑承压水处理分布。

2 杭州地铁承压水处理措施
      针对需要处理承压水的基坑,目前杭州地铁基坑采取的方法主要有隔断承压水、降低承压水位和坑底地基加固等 3 大类。
2. 1 隔断承压水
      1 号线基坑中,对于需降承压水的基坑,多数采取围护结构穿透承压水层,切断承压水补给的模式( 即以隔为主) 。基坑采取隔断承压水的有: 富春路站、湖滨路站、武林广场站、火车东站、城站站、江北风井站、建华站、汽车城站。
      由于连续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完全隔断承压水,多数基坑均还在坑内外布置了承压水减压备用深井( 兼做观测井) 。
      富春路站位于钱塘江北岸,是典型的钱塘江粉土砂土地层。勘察报告显示工程区内承压含水层主要分布于深部的层细砂、层卵石夹圆砾、层卵石中,水量丰富,隔水层为上部的黏性土层( ⑥、⑨层) 。承压水含水层的渗透系数较大( 水平向超过100 m / d) ,渗透性较好,含水层厚度较大。
      基坑开挖深度为标准段24 m,坑底下隔水层厚度仅4. 5 ~ 6. 0 m,根据计算需要的减压水头高度为 9. 5 ~ 10. 3 m,端头井基坑开挖深度25.6 m,坑底下隔水层厚度仅3.2 ~4. 6 m,坑底下需要的减压水头高度为 16. 0 ~ 14. 2 m。
      富春路站经过多轮专家评审,加大地下连续墙的插入深度,穿透承压含水层,入岩一定深度完全隔断坑内承压水的补给来源,从而达到抗承压水稳定的要求。
      围护结构施工完毕后,在基坑的北端头井位进行了承压水抽水试验。坑内共布设了 3 口试验井及 1 口坑外观测井( 见图 2) 。

      试验井单井最大出水量为 109 m3/ h,三口试验井群抽时,合计出水量约为 160 m3/ h,平均单井出水量为53 m3/ h,群井降水的单井出水量折减系数为 0. 49。在无止水帷幕情况下,根据类似工点的工程经验,单井最大出水量估算约为270 m3/ h,富春路站坑内降水井的估算补给量为无止水帷幕情况下的20%( 见图2 ~ 图3) 。

      试验井抽出的水水质清澈,含砂量符合降水井成井质量验收规范。
      根据实验,最后基坑内部设置减压井 16 口,其中 2口为正常抽水井,2 口为坑内备用井。坑外设置了 4 口承压水观测备用井,最大排水能力约为 9 427 m3/ d。
      从富春路站目前的施工情况来看,该站承压水处理效果良好,表明完全隔断加坑内布设一定数量的降压井,为处理承压水最常见且有效的方案。
2. 2 降低承压水
      当承压水埋深很深或表现为微承压水,围护结构切断承压水代价较高时,一般采取降承压水方式。基坑采取降承压水的有: 江南风井、红普路站、滨和路站( 盾构井) 、滨江路站。其中,江南风井、红普路站采取坑内降压,其余采取坑外布设降压井点。
      江南风井位于钱塘江南岸,是典型的钱塘江粉土砂土地层,从上而下主要分布粉土、砂质粉土、砂土粉质夹粉细砂、淤泥质黏土、细砂、圆砾层。
      工程区域内有两层承压水: 第一承压水: 分布于⑥3粉砂层中,水量小—中等; 该层位于盾构隧道底板以下一定深度,对盾构掘进无影响; 由于地下连续墙穿透了⑥3层,第一承压水对江南中间风井底板稳定影响较小。第二孔隙承压水: 钱塘江南岸承压含水层主要分布于深部的14层细砂、圆砾层中,水量较丰富,隔水层为上部的淤泥质土和黏土层( ④、⑥、⑧、⑩层) ,约8 m 厚。承压含水层顶板高程为- 38. 02 ~ - 37. 20 m( 地面高程为+ 6. 75 m) ,隔水层顶板高程为 - 15. 25 ~ - 16. 00 m; 圆砾层承压水水量较丰富,坑内单井出水达122 m3/ h。
      江南风井基坑开挖 29. 2 m,采用 1. 2 m 地下连续墙围护,框架逆筑法施工。由于承压水含水层厚度非常厚,采用隔断承压水方案代价太大。最终确定的设计方案为连续墙深入至圆砾层 3 ~ 4 m,基坑采取降承压水的方式。基坑坑底承压水水头高度超过基坑开挖面 20 m,坑底覆盖层仅能抵抗约 9 m 水头,须降低10. 49 m 水头方可满足基坑开挖稳定性要求。
      基坑围护施工闭合后,结合整个工程的实际情况与施工开挖方法,现场作了科研 + 工程模式的抽水试验。通过现场抽水试验,在坑内设置 4 口非完整降压井加 1 口备用井兼做水位观测( 见图 3) 。基坑采用逐个开井降压的运行方式进行,打开第 3 个井仅 2 min后,承压水头迅速降到安全水位。
      该风井原计划拟采用水下开挖的施工方式,经基坑降压现场试验,最终确定在坑内布置降压井的方案。该方案基于三维流降水理论( 见图 4 ~ 图 5) ,利用围护墙的隔水效果,有效地降低了承压水头,确保了施工时基坑底板的稳定性。经计算,江南风井如采用坑外降压的方式需布设 25 口深井。

      承压水减压的基本原则应该是“一大一小”,即在坑内水位降深最大的同时,抽水量最小,坑外降水最小。江南风井采用在坑内布置非完整井的降压方法,坑内抽水量较少,而坑外水位降深仅 1. 69 m,实践证明该降水方案即经济又合理。
2. 3 地基加固
      地基加固一般均适用于有微承压水问题的基坑,较典型的车站有世纪大道站、艮山门站换乘段。
      世纪大道站地层自上而下依次为杂填土、素填土、粉质黏土夹黏质粉土、黏质粉土、砂质粉土、黏质粉土夹淤泥质粉质黏土、黏质粉土、粉砂夹粉质黏土、粉质黏土、强风化淤泥质粉砂岩等。车站底板位于③4黏质粉土夹淤泥质粉质黏土层内,地下连续墙插入⑦2粉砂夹粉质黏土层内。
      世纪大道站地勘报告给出的为微承压水,原设计也未考虑承压水问题,基坑未进行加固。但是在开挖车站部分段时,出现了基坑隆起现象,后立即调整设计方案,在坑内采用Ф800@ 500 高压旋喷桩加固。车站 34 ~ 55轴坑底全断面进行加固,标准段坑底下5 m,端头井坑底下6 m。加固后基坑开挖顺利,没有出现承压水危害问题。
      综上所述,承压水问题为深基坑工程的一个重要风险源。对于承压水的处理,应慎之又慎,若前期设计施工不到位,基坑开挖过程中一旦出现承压水危害,后期处理的代价往往十分高昂。
3 结语
      1) 杭州地铁深基坑,承压水问题表现较为突出,根据调研情况,地铁1 号线28 个基坑中的12 个基坑有承压水,接近基坑总数的一半。1 号线基坑工程承压水多分布在层细砂、层卵石夹圆砾、层卵石中,其为钱塘江或苕溪( 江) 古河床的承压水,隔水层多为粉质黏土、黏土层、淤泥质粉质黏土、淤泥质黏土等。
      根据抽水试验,圆砾层水量较丰富,且均表现一定的季节变化性。圆砾层承压含水层与上部粉土、砂土潜水含水层及与钱塘江之间存在稳定分布的相对隔水顶板,承压水和一般潜水不存在直接的水力联系。
      2) 针对需要处理承压水的基坑,目前采取的方法主要有降低承压水位、隔断承压水和坑底地基加固3 大类。在承压水方案确定之前,均要求有降承压水的抽水试验,应根据抽水试验,评价降水影响的范围、对地表周边沉降的影响及水位恢复快慢等,并最终确定降水方案。
      3) 在杭州地铁 1 号线基坑中,对于需降承压水的车站,多采取围护结构穿透承压水层、切断承压水补给的模式( 即以隔为主) 。除隔断外,多数车站基坑根据抽水试验,还在坑内外布置了一定数量的减压备用深井( 兼做观测井) 。
      4) 承压水减压的基本原则应该是“一大一小”,即在坑内水位降深最大的同时,抽水量最小,坑外降水最小。当承压水埋深很深或表现为微承压水、围护结构切断承压水代价较高时,一般采取降承压水方法。
      江南风井成功应用了三维渗流原理,在坑内布置非完整井的降压方法,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值得借鉴。应用该类降压方法时,还应根据抽水试验,结合周边环境、地质水文状况、基坑特点等综合因素来确定。
 
参考文献
[1]吴林高,李国,方兆昌,等. 基坑工程降水案例[M].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
[2]刘建航,侯学渊. 基坑工程手册[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3]DB 33 /T 1008—2000 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程[S].杭州,2001.
[4]DBJ 8—61—97 基坑工程设计规程[S].上海,1997.
[5]工程地质手册编写委员会. 工程地质手册[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6]上海广联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杭州地铁 1 号线富春路站抽水试验报告及优化设计方案[G]. 杭州,2009.
[7]上海广联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杭州地铁 1 号线凤武区间减压降水试验简报及降水方案[G]. 杭州,2009.
[8]上海广联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杭州东站扩建工程基坑降水设计施工方案[G]. 杭州,2010.
[9]上海广联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杭州地铁 1 号线湖滨路站承压水减压专项设计方案[G]. 杭州,2009.
[10]上海广联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杭州地铁 1 号线江南岸中间风井基坑降水工程施工组织设计[G]. 杭州,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