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地铁运营危险源识别及风险评估与控制
摘 要 以南京地铁运营危险源管控为例,对地铁运营危险源查找、识别、分析、评价、管控工作方法与流程进行介绍。
关键词 地铁运营 危险源识别 风险评估与控制 流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速,“十二五”期间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将迎来黄金发展期。目前,我国已有 15个城市开通运营,29 个城市轨道交通动工在建,36 个城市上报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轨道交通运营里程日益剧增,力求满足城市化建设交通的需求。为做好地铁运营服务工作,确保运营安全是地铁运营的职责,建立地铁运营危险源查找、识别、分析、评价、管控体系,消除影响地铁运营安全的各个危险源可能带来的不安全性,为地铁运营安全提供有力保障。笔者以南京地铁运营危险源管控为例,介绍地铁运营危险源查找、识别、分析、评价、管控工作方法与流程。
1 危险源的概念
1) 危险源: 具有潜在危险性的物质与能量,并可能对人身、财产、环境造成危害的设备、设施或场所即我们通指的危险源。从能量释放的角度,危险源可理解为: 系统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能量释放的危险物质。
2) 重大危险源: 在 GB 18218—2000 标准中,将重大危险源定义为长期或临时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贮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单元指一个( 套) 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同属一个工厂的且边缘距离小于 500 m 的几个( 套) 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
3) 重大危险源辨识: 根据危险物质的特性及其数量,若等于或超过了临界量即为重大危险源。其中,单元内存在危险物质的数量,根据物质种类的多少分 2种情况: 若存在的危险物质为单一品种,则其数量等于或超过 GB 18218—2000 标准中规定的临界量即为重大危险源; 若存在的危险物质为多种,则按下式计算,满足该公式即为重大危险源。
q1 / Q1 + q2 / Q2 + q3 / Q3 + … + qn / Qn≥1
式中: q1,q2,q3…qn———各种危险物质实际存在量;
Q1,Q2,Q3…Qn———与各种危险物质相对应的生产场所或储存区的临界量。
2 地铁运营危险源及相关基本概念
地铁运营危险源: 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行车等各类事故或其组合的根本原因或状态。
1) 地铁运营危险源识别: 确认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2) 地铁运营事件: 造成或可能造成事故的事情。
3) 地铁运营事故: 造成死亡、职业病、伤害、财产损失、行车运转异常或其他损失的意外事件。
4) 地铁运营风险: 特定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的组合。
5) 地铁运营风险评价: 评价风险程度并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的全过程。
6) 职业健康与安全: 影响运营单位所属场所内所有人员,包括正式员工、临时工、委外人员、访问者和其他人员的安全和健康的条件和因素。
3 地铁运营危险源识别范围
地铁运营危险源识别范围重点是运营生产服务活动和所涉及的各环节,包括员工、乘客、承包商、设备的操作维护、涉及的危险材料、危险的作业方法、危险的作业环境等,即人、机、料、法、环 5 个方面的因素。
1) 员工、委外人员、承包商、乘客及其他进入运营单位范围内的人员。
2) 运营单位设备,例如: 列车、通号系统、供电系统、轨道系统、电扶梯、消防系统、车站自动控制系统及检修设备、辅助设备等。
3) 承包商带入运营单位范围内的设备。
4) 运营单位的建构筑物。
5) 运营单位涉及的存在危险性的材料。
6) 职业健康与安全相关的作业方法、规章制度等。
7) 环境,包括运营单位所处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8) 其他需要识别的范围。
4 地铁运营危险源识别的方法和要求
4. 1 危险源识别的方法
在识别过程当中应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结合使用脑力风暴、经验判断( experience or historical data)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 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 ,FMEA) 、危 害 与 操 作 性 分 析 ( hazard & operability,HAZOP) 、工作安全分析( job safety analysis) 等方法。
4. 2 危险源识别的要求
危险源识别时要考虑 3 种状态、3 种时态、6 种类型和地铁运营事故类型。
4. 2. 1 3 种状态
1) 正常状态: 日常管理活动及服务提供活动。
2) 异常状态: 有可能发生与正常状态有所偏差,但不是经常发生的活动。
3) 紧急状态: 可预见性,可能会导致灾难性的活动。
4. 2. 2 3 种时态
1) 过去: 在本企业过去的某些活动中,或在类似企业的某些活动中存在的危险源或发生过事故。
2) 现在: 目前正在从事的有危险源的活动。
3) 将来: 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还会存在有危险源的活动。
4. 2. 3 6 种类型
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心理生理性、行为性和其他危险源。
4. 2. 4 地铁运营事故的类型(典型)
1) 行车事故: 列车脱轨、列车倾覆、列车追尾、列车冲突、列车分离、列车挤岔、轮对卡死、车门未关闭动车、弓网故障、接触网失电、接触网断线、错开车门、列车冒进信号、错办列车进路、夹人夹物动车、列车客伤、道床伤亡。
2) 非行车事故: 乘客电扶梯受伤、乘客楼梯或地面跌倒、车站照明失电、车站大客流拥挤致人员伤亡。
3) 火灾: 列车火灾、区间火灾、车站火灾、变电所火灾、检修基地火灾、控制中心火灾。
4) 职业伤害: 工作中发生碰撞或撞击、自高处坠落或陷入坑洞缝隙、触电、跌倒/滑倒、发生车辆伤害、夹伤、砸伤和冻伤,工作环境存在过量辐射、温度过高或过低、噪声超限和影响健康的情形。
5) 恐怖事件: 劫持、爆炸、纵火、毒气。
6) 治安事件: 蓄意破坏设施设备、打架斗殴、盗窃抢劫。
7) 其他影响运营服务质量的事件: 列车因故暂停隧道区间、隧道新风量不够、车站乘客无法正常进出站或数据不上传、AFC 系统全线设备不能正常使用、电梯关人、电梯不平层、乘客因客室通风或制冷效果不良投诉、车站卷帘门打不开。
6 危险源风险的控制
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风险级别的不同以及成本效益的原则,各单位选择适合的、充分的控制措施; 由危险源管理单位组织实施各项危险源的控制措施。
1) 危险源更新: 及时对危险源管控措施及相应的危险源级别进行更新,增加发现的新危险源,当部分经重新评级不符合危险源标准,或原危险源所使用的设备及材料停用时,对有关危险源进行结案。路上作业人员触电”的识别、分析、评价、控制为例,说明危险源识别与管控方法及程序( 见图1) 。


7. 1 识别范围
轨行区检修作业( 见图 2) 。

7.2 危害性分析
电力机车自接触网 DC1500V受流,通过电客车负荷用电,电流流经钢轨至回流线,回到牵引变电所 ( 见图 3) 。由于电客车的运行,存在钢轨电压的波动,经现场检测,轨电位峰值甚至达到85 V 及以上。由于轨电位的存在,对在轨行区进行检修作业的人员存在安全隐患。

7. 3 危害性评价及管控措施
1) 判定管控前风险等级。现有的控制措施是作业人员穿绝缘鞋,工具加装绝缘套,判定危害发生频率为“不常发生”对应危险源评价矩阵( 表 1) 中的 E,后果严重度对应危险源评价矩阵表中为 4,即作业人员重伤 P <3,轻伤 6≤P <9。故对应危险源的等级为 R2。
2) 制定控制措施。经分析轨电位超高的各因素,制定危害控制措施为: 避免潮湿天气露天作业,使用绝缘工具,加装限电位装置( 当超过安全电压时,通过限电位装置对大地释放电压) 。
3) 判定管控后风险等级。经采取新的控制措施后,判定危害发生频率为“不大可能发生”,对应危险源评价矩阵( 表 1) 中的 F,因危害发生后,导致的影响同控制前,因此后果严重度不变,仍为 4,即作业人员重伤P < 3,轻伤 6≤P < 9。
危险源审定通过后,就应对拟采取的控制措施进行落实,并加强监督检查,落实可能的进一步改进措施,达到危险源的受控、可控,降低和消除运营风险。
8 结语
通过对南京地铁运营涉及的人员、设备、环境、制度及管理等方面进行危险源的查找,识别风险、量化风险、评价风险、管理和控制风险,对危险源进行动态化的监督、管理和控制,达到危险源的消除或更新,保证风险管理的持续性。建立了南京地铁运营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实现危险源 PDCA 循环管理; 并建立危险源登录信息系统,通过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科学有效地管理和控制危险源,全面提升南京地铁运营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保障地铁运营安全。
参考文献
[1]安全生产法[S].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北京,2002.
[2]GB 18218—2000 重大危险源辨识[S]. 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管理委员会,2000.
[3]OHSMS 18001:2007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S]. 北京,2007.
[4]赵中华. 辨识危险源[J/OL]. 认证技术. 2007 ( 4) .[2009-12-17]. ( 2011-04-01 ) . http: / / www. cncete. com / article /detail. jsp? articleId = 402.
[5]司法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 人体重伤鉴定标准[S]. 北京,1990.
[6]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等. 人体轻伤鉴定标准[S]. 北京,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