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地铁1号线跨沪宁高速公路方案设计
摘 要: 研究目的: 沪宁高速公路是重要的交通动脉,无锡地铁 1 号线跨沪宁高速公路桥梁方案的设计要综合考虑桥梁的功能、景观、车辆通行等因素; 同时,还要考虑桥梁跨越沪宁高速公路的可行性。作为无锡市的重点工程,选择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研究结论: 文章分析了钢箱梁、连续梁、钢桁梁 3 种桥型的优缺点,从施工难度、对交通的影响、工程造价等方面对比各方案的优劣,确定了转体施工连续梁是最适合本项目的桥跨型式。该方案满足线路的使用条件,对交通的影响较小,造价较低,施工简单,后期养护维修费用少,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 地铁; 沪宁高速公路; 钢箱梁; 连续梁; 钢桁梁
1 概述
无锡地铁 1 号线在里程 AK 3 +095 ~ AK 3 + 143处跨越沪宁高速公路,跨越路段位于无锡北互通与无锡枢纽之间,如图 1 所示。沪宁高速公路路面布置为双向八车道,路面全宽 42. 5 m。
沪宁高速与地铁 1 号线正线成 67°斜交。沪宁高速公路在该段地基采用水泥搅拌桩处理,路缘处理范围为坡角外 1. 2 m,如果避开软基处理范围,桥梁跨径需 80 m。
地铁 1 号线西漳车辆段出段线也要跨越沪宁高速,在沪宁高速中分带处与正线距离约 70 m,出段线位于半径 200 m 的曲线上。

2 技术特点
2. 1 西漳车辆段出段线高程控制
西漳车辆段出段线高架由南向北跨越沪宁高速后落地,根据推荐的车辆段方案,落地距离仅 318m,落地高程 4. 6m,由于落地距离短,落地高差大,桥型的选择对线形的影响较大。
各种桥型中,钢桁架建筑高度最矮,小跨径等截面箱梁居中,大跨变截面连续梁建筑高度最高。三种桥型对线路的影响如表 1 所示。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钢桁架方案线路的纵坡最小,连续梁方案线路纵坡最大,根据规范相关条款要求“5. 3. 1 正线最大纵坡不宜大于 30‰,困难地段可采用 35 ‰,联络线、出入段线的最大纵坡不宜大于 40‰”,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三个方案均满足设计要求。
2. 2 跨沪宁高速公路形式及施工可行性控制
高架桥梁跨越沪宁高速可采用一孔跨越,中分带不设桥墩的形式,也有采用中分带立一桥墩,双孔跨越的形式。中分带设桥墩的方案需要在施工期间封闭左右幅各一车道,对沪宁服务水平造成一定影响。
沪宁高速公路为双向八车道,根据调查,沪宁高速公路无锡东互通 ~ 硕放枢纽段为二级服务水平,如表 2所示。

在桥址附近有许多桥梁跨越沪宁高速公路,施工方法多为顶推施工或者转体施工,沪宁高速公路中央分隔带一般不设桥墩,如表 3 所示。

跨越沪宁高速的桥梁方案还须重点考虑以下四个因素:
( 1) 沪宁高速作为重要的交通动脉,桥梁的施工应尽量不干扰其正常通行,同时亦应有可靠的安全保障;
( 2) 在沪宁高速中分带内设立永久墩利弊兼有,须进行综合权衡;
( 3) 桥梁型式的选择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同时还应顾及经济性;
( 4) 桥梁方案的可行性要经沪宁高速公路公司批准。
3 桥型方案设计
3. 1 2 - 40 m 钢箱梁方案
2 - 40 m 钢箱梁跨越沪宁高速,在中分带设墩,箱梁高 2. 2 m,钻孔灌注桩,采用顶推法施工[3],桥型布置如图 2 所示。

施工过程中有两个节点需对沪宁高速进行交通组织:
( 1) 在沪宁中分带内施工桩基与墩柱,封闭左、右幅超车道 45 d,保证六车道通行;
( 2) 在沪宁中分带内设置临时墩,封闭左、右幅超车道 3 d,征用紧急停车带,保证八车道通行。
施工阶段累计影响沪宁交通 48 d。
采用该方案,桥梁上部结构顶推施工期间对沪宁高速的交通影响不大,不需封闭车道; 箱梁高度 2. 2m,建筑高度较连续梁矮; 钢结构节段可工厂化生产,质量容易保证。但是中分带设墩期间需封闭超车道; 为满足线路纵向刚度要求,纵向需设置双排桩,中分带需设承台,需开挖高速公路路基,承台容易造成路面不均匀沉降,带来安全隐患; 钢箱梁运营期间需定期检修( 一年一次) 、涂装( 十年一次) ,涂装期间须封闭相关车道; 桥梁造价较高。
3. 2 ( 50 + 80 + 50) m 连续梁转体方案
( 50 +80 +50) m 三跨变截面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方案,主孔跨越沪宁高速,支点处梁高取 4. 8 m,跨中梁高取 2. 4 m。采用转体施工,转体重量约 3 000 t。桥型布置如图 3 所示。

转体期间不用中断交通,需设限速标志。在拆除中跨合拢段挂篮期间,为确保安全,选择于夜间交通量较小时段封闭左、右幅各 1 个车道 5 h,六车道通行。
采用本方案不需在沪宁中分带内设墩,不占用场地进行施工; 桥梁结构刚度大,线形与两侧标准跨衔接顺畅; 桥梁施工期间对沪宁高速的交通运营影响较小;混凝土结构后期基本不需养护; 工程全寿命周期成本低。但是控制点梁高 3. 28 m,建筑高度较钢箱梁方案高[2,7,8]。
3. 3 1 - 80 m 钢桁架顶推方案
1 - 80 m 钢桁架顶推方案,主孔跨越沪宁高速,钢桁架建筑高度仅 1. 45 m,顶推施工需在路中绿化带设一临时墩[3],桥型布置如图 4 所示。

跨中绿化带搭设及拆除临时支架各需3 d,需临时封闭左右幅个一个车道,影响交通 6 d。
采用本方案正线和出段线可同时施工,绿化带不设墩; 钢结构安全性和耐久性好。但是钢结构需定期检修和涂装,涂装期间对沪宁高速影响大; 出段线位于小曲线半径上,桥梁需加宽,造成一定浪费。
3. 4 方案综合比选
三种可行方案综合比较如表 4 所示,通过比较可知,方案理论上均可行,对线路方面影响主要为西漳车辆段出段线纵坡,西漳车辆段出段线落地高差大,线路短,纵坡控制严格。由于线路落地高差大,三个方案的线路纵坡差值较小( 纵坡差值仅为 3‰) ,即对线路影响较小,而路中立墩方案对沪宁高速影响时间较长,路中开挖承台的可实施性较小,钢箱梁方案及钢桁架方案建安费较高,运营中养护工作量较连续梁大,全寿命周期成本高[1,3 -6]。以上方案上报沪宁高速公路公司后,沪宁高速公路公司建议采用连续梁转体施工方案。

经综合比较,转体施工箱梁的方案在对沪宁交通的影响、施工过程的安全性、经济性三个方面占有较大优势。虽然路线纵坡略较钢箱梁和钢桁架方案大,但考虑到对沪宁交通运营的影响较小和施工安全度较高的因素,以及近年来多座跨沪宁高速的桥梁以此方案的成功实施,将连续梁转体施工方案作为推荐方案。
钢箱梁方案建筑高度较其它方案略低,但由于落地高差较大,对路线纵坡无较大改观,对纵坡影响不到3‰。而绿化带中需设置承台及桥墩,施工期间对高速公路影响时间长,交通组织难度大,且承台设置容易造成沪宁高速路基的不均匀沉降,对行车造成一定安全隐患,故不推荐采用次方案。
钢桁架方案建筑高度最矮,线路条件最好,但其造价高,需每年检修,检修及涂装期间对沪宁高速交通有一定影响,故不推荐采用钢桁架方案。
综合以上比较,推荐采用连续梁转体施工方案。
4 结论
桥梁结构方案的设计是一个综合性课题,首先结构应该合理并且经济,同时,桥梁结构作为城市的永久性建筑,应综合考虑桥梁的功能、景观、车辆通行等因素,并且应与当地的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本项目采用的转体施工连续梁方案,满足上述条件,达到了经济、功能、景观的和谐统一。目前,本项目已经施工完成,各方面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联燕. 桥梁转体施工[M].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Zhang Lianyan. Rotating Construction of Bridge.China Communications Press [M]. Beijing: China Communications Press China Communications Press,2006( 2) : 28 - 29.
[2] 陈英杰. 桥梁转体施工技术研究与应用[J]. 中国市政工程,2006( 2) : 28 -29.
Chen Yingji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Bridge Rotation Construction Technique[J]. China Municipal Engineering,2006( 2) : 28 - 29.
[3] 范立础. 桥梁工程[M].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1993.
Fan Lichu. Bridge Engineering. China Communications Press[M]. Beijing: China Communications Press,1993.
[4] 李村. 云里大桥连续梁转体施工技术[J]. 桥梁建设,1999( 1) : 40 - 42.
Li Cun.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for Rotary the Continuous Concrete Beam of Yun li Bridge[J]. Bridge Construction,1999( 1) : 40 - 42.
[5] 庄卫林,黄道全. 丫髻沙大桥转体施工工艺设计[J]. 桥梁建设,2000( 1) : 37 -41.
Zhuang Weilin,Huang Daoqun. Design of Rotatory Erection Procedures for Yajisha Bridge [J]. Bridge Construction,2000( 1) : 37 - 41.
[6] 葛俊颖,贾强. 广州丫髻沙大桥的转体施工方案验算[J]. 中国市政工程,1999( 7) : 32 -35.
Ge Junying, Jia Qiang. Verification of Proposed Rotating Construction of Guangzhou Yajisha Bridge[J]. China Municipal Engineering,1999( 7) : 32 -35.
[7] 李立艳. 张石高速公路跨线桥转体施工技术[J]. 山西建筑,2008( 15) : 308 -309.
Li Liyan. The Span Line Bridge Swivel Construction Technique of Zhang - Shi Freeway [J]. Shanxi Architecture,2008( 15) : 308 - 309.
[8] 刘万伟,段立波. 北京石景山南站斜拉桥转体施工[J].公路交通技术,2005( 1) : 70 -71.
Liu Wanwei, Duan Libo. Rotating Construction of Cable Stayed Bridge in South Station of Shijingshan [J]. Beijing: Technology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2005( 1) : 70 - 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