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地铁 1 号线环境岩土工程问题及对策
摘 要: 分析了长沙地铁 1 号线工程地质环境特点,探讨了地铁施工引起的主要岩土工程问题,针对几个主要环境岩土工程问题提出了有效的防治对策,以期保证地铁建设及运营安全,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平衡。
关键词: 地铁,环境岩土工程,防治对策
0 引言
环境岩土工程主要可归纳为两大类[1]: 第一类是人类与自然环境间的共同作用问题,这类问题通常称为大环境问题; 第二类是人类的生活、生产和工程活动与环境之间共同作用的问题,有关这方面的问题统称为小环境问题。
近年来各城市为改变城市交通结构改善城市的投资环境,以促进城市的建设与发展,纷纷在大力发展地铁工程建设。长沙地铁 1 号线贯穿长沙市南北,岩土工程问题比较复杂,本文就长沙地铁 1 号线涉及到的部分小环境岩土工程问题及防治对策进行了浅析。
1 地铁建设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长沙地铁 1 号线沿线岩土工程条件复杂,老城区的基础信息缺乏,周边环境复杂,其施工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
影响 1 号线建设的主要环境岩土工程因素有岩溶、断裂、软弱夹层、厚砂卵石层、局部湖淤积软土层、丰富的地下水,沿线的建筑物及地下建构筑物。
2 地铁 1 号线的主要环境岩土工程问题
2. 1 地质环境特点
1) 地形地貌: 长沙地铁 1 号线基本位于湘江、浏阳河及捞刀河漫滩及阶地地带。
2) 地层: 沿线地层上覆第四系人工堆积层、沉积层和残积层,下伏基岩有第三系泥质粉砂岩、白垩系泥质粉砂岩、泥盆系石灰岩及元古界板岩。
3) 构造: 长沙市位于平( 江) —衡( 阳) 新华夏凹陷带的长—潭凹陷区,平江穹褶断裂和潭宁凹褶断裂两个次级构造单元的接触处。沿线褶皱不发育,岩层基本为平缓的单斜构造,但要穿过三条非全新世断裂: 即张家咀—荣湾镇—新塘湾断裂( F85) 、施家冲—新开铺—磊石塘断裂( F106) 和葫芦坡—金盆岭—炮台子断裂( F101) 。
4) 地下水: 主要有孔隙水、碳酸盐岩岩溶水及基岩裂隙水。孔隙水全线均有分布,含水层主要为第四系砂卵石组成,地下水较丰富,局部略具有弱承压性。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主要分布于线路中部五一广场附近,为埋藏型碳酸盐岩岩溶水。基岩裂隙水包括陆源碎屑岩裂隙水、浅变质岩裂隙水,分布于全线,主要含水层为第三系、泥盆系、元古界板岩,水量为贫乏 ~ 中等。
2. 2 几个主要的环境岩土工程问题
长沙地铁 1 号施工工法主要为明挖法和盾构法,引起小环境岩土工程问题的主要工程活动为基坑开挖、盾构掘进施工及桩基施工。
1) 深、大基坑开挖引起的环境岩土工程问题: 基坑开挖,大量卸荷,坑边土体难免发生水平向和竖直向的位移。由于地土层的沉降和变形使地表及其周边建筑物产生沉降、开裂和倾斜,地下管线发生侧移、沉降和开裂[2]。
2) 盾构掘进引起的环境岩土工程问题: 盾构掘进时扰动了地层,造成地层损失,引起地面变形。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盾构多穿越地下管网交叉密集区、建筑物密集区,局部紧贴城市立交桥和临近深大基坑掘进施工。盾构掘进可能损坏地下管网管线、影响上部建筑的使用及安全、给立交桥及深大基坑及自身的施工带来安全隐患。
3) 打桩引起的环境岩土工程问题: 由于桩打入土体时排开同体积土,引起桩周土体隆起,桩周土体受到强烈挤压扰动,土体结构被破坏。打桩挤土对周围环境及工程本身造成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 a. 使临近建筑物或地下管网管线受到损害;b. 使已打入桩上抬、挠曲或折断; c. 在边坡或边坡附近打桩时,桩位常向坡面位移,更严重的会导致边坡失稳; d. 打桩与基坑开挖的相互影响: 打桩去附近开挖基坑时,由于侧卸载,常造成临近基坑围护体系移动; 基坑本身大量卸载,由于桩打入地下,储存着很大的挤土应力释放,工程桩本身会发生位移; 桩周土被扰动以及基坑开挖时应力释放,基坑边坡容易失稳。
4) 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 地下工程建设必然对水环境产生负面影响,降水抽水及止水隔水必然引起地下水流场的变化; 疏排水与地下建筑,减少地下岩土层的储蓄量,降低地下水的调蓄能力; 止水帷幕将会使得迎水面地下水位抬升和背水面地下水位下降; 地下水位的变化,将影响建筑地基承载力,产生地面沉降。穿越岩溶地段,水环境变化还可能诱发岩溶塌陷与建筑破坏。
3 几个主要环境岩土工程问题的防治对策
1) 基坑开挖防治对策:
为减小基坑开挖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首先选择合理的支护体系及防渗措施,通过设计解决墙体弹性变位、基坑卸荷回弹、塑性隆起、降水不当引起的管涌及墙外土层固结沉降问题; 第二是注意挖土施工各工序的密切配合,从施工技术、经验和管理上对井点或深井降水带走土砂、墙段接头处土砂漏失、槽壁开挖地层向槽内变形则加以控制,使之降低到最小的允许限度; 第三要建立监测系统,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加强措施。可考虑采用刚度比较大的地下连续结构、分层分段开挖并设置支撑、基底土加固、坑外注浆加固、增加围护结构入土深度、墙外帷幕、缩短基坑施工时间等措施以减小基坑开挖产生的地层位移。
2) 盾构施工防治对策:
为减小盾构施工对地面环境的影响,首先要做到精心施工,其次要做好必要的环境保护措施,再次要做好环境监测工作及信息化施工。针对盾构掘进施工的环境岩土问题,应主要通过控制盾构掘进对土体扰动的变形,可采取以下几种措施[4]: a. 加强舱压和排土量控制,对土压平衡盾构而言,控制舱压使与前方自然水土压力平衡,控制排土量和掘进速度,以维护开挖面的稳定,减少前方土体挤压( 欠挖时) 与松动( 超挖时) ,防止前方土体塑性破坏和塌方; b. 控制同步注浆与二次注浆的时间、浆压和浆量,管片脱出盾尾后,及时注浆充填其间的空隙,以减少地层损失及周边土体的卸荷变形,在同步注浆之后进行二次注浆,进一步控制地表沉降; c. 加强隧道轴线纠偏控制,保证盾构掘进中的轴线定位走向与设计轴线尽可能一致,减小盾构纠偏量,从而缓和盾构纠偏对周围土层的剪切挤压扰动,也有利于控制盾尾与管片背间的空隙和地层损失; d. 加强施工应急控制,施工中应急采用“三阶段注浆控制”方法包括预注浆、跟踪注浆和工后注浆; e. 加强盾构的主要设计、施工参数及变形控制参数与控制; f. 针对盾构隧道所邻近的各被保护对象,分别制定能以安全承受不同种类变形位移和差异沉降的诸技术参数。
3) 打桩防治对策:
为减少和防止打桩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根据不同的情况可采取不同的措施,通常可采用的环境保护措施有: a. 采用预钻孔取土打桩; b. 合理安排打桩方向; c. 控制打桩速率; d. 设置排水砂井或塑料排水板; e. 挖沟保护。在采取上述保护措施的同时,在施工过程中必须进行现场监测,及时掌握周围被保护建筑物的反应,随时调整打桩流程和速率。
4) 对地下水影响的防治对策:
地铁建设对地下水环境范围是局部的,经过较长的时间后水环境会基本恢复。地铁的运营对水环境的影响则是较大范围的,在时间上有明显的滞后性及积累效应[5]。建设中应尽量采用止隔水措施,慎重选择降水措施,以避免降水引起的地面沉降。为准确的掌握场区地下水动态变化,可建立地下水动态观测系统。对沿线的敏感建筑物进行沉降观测,以便及时的发现并解决问题。
4 结语
长沙地铁 1 号线一期工程的建设是规模较大、工期较长的一项基础设施建设,其在优化城市布局、加快城市建设、改善城市交通状况、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当前正处于“地铁热”时期,但其建设引起的环境岩土工程不利问题不容忽视,应正确把握好环境补偿原则、工程避让原则、环境保护原则及环境治理原则,应针对不同的环境岩土工程问题采用不同的对策,将地铁建设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低。同时,在建设及以后的运营中,要做到科学设计,严格管理,加强监测,实现信息化施工管理,保证地铁建设及运营的安全,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平衡。
参考文献:
[1] 周 健,吴世明,徐建平. 环境与岩土工程[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2.
[2] 徐 岩,赵 文,李慎刚. 地铁建设中的环境岩土工程问题分析[J]. 工程勘察,2007( 7) :12.
[3] 胡中雄. 土力学与环境土工学[M]. 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425-428.
[4] 孙 钧. 盾构隧道施工的土体扰动及其环境稳定与控制[A]. 第四届海峡两岸都市公共工程学术暨务研讨会论文集[C]. 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1999:314-333.
[5] 黄家祥,张晓春. 城市地铁工程的地下水问题分析[J]. 岩土工程界,2008( 1)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