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狭窄地形条件地铁风亭设计优化实践
摘 要: 以狭窄街道、高边坡条件下在建的某深圳地铁车站风亭设计方案的优化比选过程为实例,提出了复杂地形下地铁附属建筑布置的设计思路和实施方法,可为类似工程条件下的地铁工程提供一定指导。
关键词: 复杂环境,地铁风亭,设计优化
1 工程简介
1. 1 车站风亭布置情况
深圳地铁某老城区车站位于罗湖区东西路与南北路的交汇处,车站位于南北路下方沿南北路南北方向布置,车站北侧端头东西路与南北路交汇。车站为地下两层 8 m 宽岛式无柱站台车站,地下一层为站厅层,地下二层为站台层。车站在地面设 1 号、2 号和 4 号三个出入口,两个风亭组,其中两个风亭位于车站两端,1 号风亭组位于车站的东北侧,2 号风亭组位于西南侧。1 号风亭组由两个活塞风亭、一个新风亭、一个排风亭组成,沿东西路和南北路呈“L”形布置在车站的东北角。
1. 2 地铁 1 号风亭与某小区花园位置关系
1 号风亭位于车站的东北角,同时位于某小区花园西南角( 即小区花园也位于车站东北角,而 1 号风亭位于车站与小区之间) 。该小区正负零地坪高出东西路约 8 m,小区投影外轮廓线距东西路规划道路红线约 16. 6 m,距南北路规划道路红线约 10 m,小区现状边坡为自然放坡绿化带护坡。
1 号风亭两个活塞风亭,一个新风亭,一个排风亭,风亭的出风口紧贴规划道路红线垂直地面布置,且风口朝向道路方向,即 1号风亭建成后出风口距小区的距离就是小区距道路红线的距离,小区投影外轮廓线距东西路一侧风亭风口约 16. 6 m,距南北路风亭风口约 10 m。
1. 3 车站周边环境
该车站是深圳地铁某号线的中间站。车站位于罗湖区东西路与南北路交汇处,沿南北路布置。南北路既有道路路宽为 7 m,规划红线宽度为 15 m。车站所在位置周边密布商业建筑、新老居住社区以及部分工业厂房,既有道路狭窄,其中站位东侧有两栋桩基础居民楼,站位西侧居民楼即商业办公楼等共 5 栋建筑。该地段属商业、办公、居民密集区,政府和规划部门考虑到方便该地区居民出行,故设此站。该站客 流主要为旧城区的商业、办公及居住客流。
根据车站功能需要并结合车站所处位置的地形条件,该车站1 号风亭必须平行东西路和南北路呈“L”形布置在东西路与南北路的交叉路口处。
2 两种风亭布置方案
2. 1 方案一
车站风亭组在十字路口呈“L”形布置,利用边坡高差将风道隐藏在小区花园边坡内,出风口垂直道路路面朝向道路方向。这样既可利用小区与道路的高差隐藏风亭主体结构,又增加了小区活动区域,并且风亭进风口、出风口均朝向道路,在环境控制和噪声抑制上都有效好的效果,同时城市景观效果也较好( 见图 1) 。

2. 2 方案二
车站风亭组在东西路上呈“一”字形布置,出风口垂直道路路面朝向道路方向,风亭进风口、出风口均朝向道路,在环境控制和噪声抑制上都有较好的效果,主体结构集中布置在东西路上,高度较高,对城市景观有一定的影响( 见图 2) 。
3 地铁车站 1 号风亭两种方案优缺点比选
某老城区地铁车站 1 号风亭两方案对比见表 1。

从以上方面综合比选结果可以看出,两个方案各有所长,但方案一除占城市用地略多于方案二,其他均优于方案二,因此从质量、工期投资三方动态平衡的角度来看,择优选定方案一为实施方案。
4 结语
实践证明某地铁车站的风亭设计在城市狭窄街道、复杂环境条件下综合考虑车站功能需求和对周边居民区的影响,使风亭与周边地形较好的融合在一起,既满足了车站功能要求,又最大程度的合理利用了地形达到了空气质量、噪声等环控指标,为促进和谐社会发展和营造绿色、健康、快捷的出行环境提供可靠的保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也希望这些工程实践能为今后越来越多可能出现的类似问题提供一种可行的参考思路和操作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