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铁3号线车辆漏雨原因与解决措施
摘 要:分析了上海地铁3号线车辆车顶、车门及空调处的漏雨原因,并对铆钉处渗水、车门处进雨进行了注水试验验证,提出了解决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地铁车辆;漏雨;原因;解决措施
车辆漏雨会造成车辆构件的腐蚀,也容易引起车内电气设备短路和电子信号紊乱等故障。上海地铁3号线(明珠线)利用老沪杭铁路内环线和淞沪铁路高架改造而成,是上海首条高架轨道交通线路。因存在漏雨问题,前期对3号线28列地铁车辆实施了车顶硅胶的修补,但是在大风大雨的极端天气,列车回库检查后又发现有漏雨情况,漏雨位置大多数在车门、空调柜、设备柜及空调回风口处。
1 漏雨原因研究
1.1 车顶漏雨分析
1.1.1 车顶外部结构与漏雨分析
车顶外部结构如图1所示,车顶盖板与侧墙上边梁之间的纵向接缝在制造时没有用硅胶密封,仅从外表看,纵向接缝被车顶盖板遮盖,且有10mm高的挡雨凸台,雨水不可能进入。但是,当列车以60km/h的速度运行时,沿车顶表面流过的气流也以同样的速度相对车体运动,使车体表面形成了低压区,会对落在车体表面的雨水产生很强的吸附力,使雨水紧贴着车顶表面运动。

按照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雨滴正常落下的力F通常可分解为平行于车顶表面的下滑力F下和垂直于车顶表面的力F垂(图2),F垂可能使雨水进入纵向接缝。

当风雨特别大时,雨滴成一定角度落在车顶上,同样按照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分解雨滴落下的力,此时平行于车顶表面的力变为上行力F上(图3)。因此,在风雨很大的特殊情况下,由于车顶表面吸附力和上行力的共同作用,雨水会沿着车顶表面上行,从而会使大量的雨水沿纵向接缝→挡雨凸台→铆钉1进入车内顶。

1.1.2 车顶内部结构与漏雨分析
图3也显示了车顶内部结构,车顶模块与侧墙模块之间是铆接结构,车顶边梁型材与侧墙上边梁之间用铆钉1和铆钉2进行铆接,铆钉1在打开车顶盖板后即可见,铆钉2在打开车顶拱形板后可见,2个型材的铆接面没有用橡胶或者硅胶密封。可以进一步认为:2个型材的铆接面是车内进雨的最大隐患,使雨水进入车内顶有了更多的通路。
经分析,雨水通过车顶结构进入车内顶有如图3所示的3个路径:路径1———纵向接缝→2个型材对接面的外部边缝→2个型材的对接面→车内顶;路径2———纵向接缝→挡雨凸台→铆钉1→车内顶;路径3———从已修复过的车顶横向硅胶带处进入,此处是主要漏雨部位。
雨水通过图3中的3条路径进入车内顶后,其出口如图4所示也为3个:通过铆钉1、铆钉2、车顶边梁型材与侧墙上边梁2个型材对接面的内部边缝渗水。雨水通过铆钉1进入1区后,因为车体呈上拱形,所以雨水会流往车体端头,或者在启动、刹车时流往车体端头,使得空调柜或设备柜进雨的概率较高。
1.2 车门漏雨分析
车门漏雨途径如图5所示,雨水通过侧墙上边梁和纵向接缝进入门系统。对车门进行了注水试验:在车体两端空调以内的范围,用自来水从侧面浇侧墙上边 梁和纵向接缝,时间持续10min,发现2个门系统漏雨,进雨位置在车门处。


1.3 空调漏雨分析
空调新风区的入口面积为500mm×500mm,盖板是钢网结构,不能阻挡雨水;新风区的排水口直径为底排Φ30mm、侧排Φ15mm,一般情况下此处不会积水,但是当风雨特别大、且在列车启动和刹车时,雨水会越过新风口与回风口之间的过滤棉进入回风区。因回风口直通客室天花板,所以雨水经回风口进入客室。
空调盖板原结构为独立的3个盖板,总面积2.5m2以上,用48个螺钉紧固。但是为了方便检修,目前将3个盖板合为一体,所有螺钉报废不用,只用3个搭扣锁紧,因此盖板与盖板框不密贴,缝隙随处可见,雨水无论从正面和侧面都很容易进入。
2 解决措施
对于车顶结构,临时检修可将车顶盖板与车顶搭接的纵向接缝用硅胶遮盖,架修时再将纵向接缝、车顶边梁型材与侧墙上边梁2个型材对接面的外部边缝全部用硅胶遮盖。
对于车门处,将门上外饰板拆卸下来,检查硅胶密封情况,并在漏雨腐蚀部位涂打硅胶。
对于空调新风口,则将钢网更换成与上海地铁1号线车辆(DC01型)相似的带通风片的顶盖;对于空调盖板,用硅胶遮盖盖板所有漏雨部位,并增加盖板四周的密封橡胶条。
3 结束语
对铆钉处、车门处进行了注水试验,验证了漏雨的具体位置;正在制造中的10号线地铁列车也已经在车顶边梁型材与侧墙上边梁2个型材的铆接面涂打了硅胶。
本文提出的漏雨问题的解决措施虽然有效,但并非彻底。因此,在加强车辆的及时检修与保养的同时,期待更加先进、科学的车辆设计和工艺,使城轨交通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建设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