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节能协会城轨交通节能专业专委会
中国勘察设计协会轨道交通分会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轨道交通分会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设计咨询专业委员会

行业资讯

沈阳:路遇地铁 “失宠”公交华丽转身

发布日期:2005-08-25 18:42

 

      2005年清秋,沈城百姓心中那列属于自己的地铁,终于启动了开往2010年明丽春天的引擎。

  8月22日,清晨第一时间,当人们凑在一起,兴致勃勃地数着18个(计划点位数)地铁站点,看是否经过自家门前时,不经意间听到的是“公交人”的唏嘘声。

  “地铁来沈阳只是个时间问题”,一向以城市客运交通“老大”自居的公交系统,在听到这个权威消息后,心头不禁掠过一丝凉意:地铁就要风光地来了,一切似乎那么完美,沈城公交真的会在未来“失宠”,被乘客打入“冷宫”吗?当公交路遇地铁,分食客流、并线行驶,沈城公交该如何直面?

  “地铁作为一种出行的交通工具,与公交车、出租车、私家车、公务用车、自行车等一样,满足不同人的出行需求。地铁的到来,只能说丰富了人们出行的选择,但在未来10至20年内,公交作为常规交通工具,在沈阳的主导地位仍然不会改变。”8月22日晚,记者电话连线东南大学城市规划与交通专业教授徐吉谦,得到了上述观点。“特别是当沈阳地铁即将破土动工时,规划沈阳交通更应有一个‘家庭观念’,既要处理好乘客与交通工具的‘婆媳关系’,还要处理好不同交通方式的‘邻里关系’。运用系统思维,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公益效益等多层面构建沈阳交通网。”徐吉谦特别提醒沈阳决策者。

  每年新增500—1000台公交车计划可能叫停

  ■五年后,大改与地铁并行的公交线

  ■《沈阳公共交通规划》早已将地铁囊括其中,因此,沈阳公交总体目标变动不大

  徐吉谦与沈阳颇有渊源。今年2月,他作为《沈阳市公共交通规划》评审专家组组长,对沈阳城市的客运结构作了一番深入研究。

  一项来自2004年10月的居民出行调查数据显示,沈阳居民出行乘坐公交车的比重为16%,自行车为50%,步行为29%,其他方式为5%。分析结果认为:沈阳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相对单一,没有轨道交通,缺少不同容量交通工具的相互补充。

  毫无疑问,地铁即将破土动工的事实将会改变上述比例。面对“沈阳中心区常规公共交通比重高,城市边缘公交比重较低、线路布局不均匀”的现实,沈阳公交打算如何应对地铁的挑战呢?

  沈阳市交通局相关负责人回答说:“蛋糕就那么大,地铁的大容量吞吐运载能力及缩短出行时间的优势,必然对现有的常规公交产生冲击波。但《沈阳公共交通规划》中已将未来的地铁及快速干道等囊括其中,因此,沈阳公共交通的总体目标变动不大。”

  据悉,沈阳城区的公交基本饱和,今年拟开通的十条公交线路大都通往郊区。近五年甚至更长一段时期内,城区公交很难再加密,与地铁线路并行的公交线路在五年后必将重新调整,现在调整还为时过早。而2001年起,每年新增500—1000台公交车的计划将有所调整。未来五年内,公交车将以更新为主,数量会得到控制。

  五年内,沈阳公交将迎来黄金发展期

  ■公交优势:“触角”遍布城市、线路可移可改、票价低廉

  ■一个城市建设地铁的前提条件是,公交发展到一定程度

  公交,在地铁来临前表现出的“超冷静”,源自其公益性及其在城市中的地位。市交通局负责人表示:“公交的票价低于地铁票价;另外,改变公交线路只要移动站牌就可以了,还可根据市民的出行需求微调。公交几乎可以延伸到市民家门口的便捷性,让公交依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徐吉谦则认为,即使在沈阳“地铁时代”来临后,公交的发展空间依然不小。五年后,按照沈阳城区人口500万人计算,每天出行三次,即使有地铁来分流,乘坐公交车的人口如果还保持在16%的比率,沈阳每日乘坐公交车的人口约为240万。相比之下,地铁1、2号线预测初期可形成50万人次的客流量。

  地铁以“线”纵横城市,而公交以“面”覆盖整个城市,虽然地铁运载能力强,但真正把客流吸引到地铁上来的还是公交。此外,公交担负着一个城市的远距离交通,因此一个城市建设地铁的前提条件是公交发展到一定程度。

  制定《沈阳公共交通发展规划》的上海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所专家杨立峰认为,未来五年内,沈阳公交将迎来一个黄金发展时期,即便五年后,公交老大地位依然不会动摇,这需要政府在规划公交中重新对公交线路合理布局。

  “非”字形、“ X”形:未来沈城公交线与地铁线交叉布局

  ■在地铁沿线开通低价位的公交专用通道,用以培养地铁客流

  ■如果一条公交线路与地铁线并行三站以上,地铁将抢占该公交线路近四分之一的客流

  “五年弹指一挥间。五年公交发展黄金期,在地铁沿线开通低价位的公交专用通道,培养地铁客流,同时‘趟出’地铁真正到来后的公交布局之路。”交通专家杨立峰的观点与沈阳市发展交通近期规划不谋而合。

  8月21日,沈阳市在召开地铁新闻发布会时透露:“未来的沈阳将通过地铁,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与其他交通方式协调发展的城市公交体系。”沈阳未来市内交通将打造一条总长度达182.5公里的快速路网。从2006年开始,沈阳将建造五条快速干道。六年后,穿越沈阳的时间,将从现在的4小时缩至2小时。据了解,这五条快速干道与五条地铁线路的不同,仅在于一个在地上,一个在地下。

  此外,杨立峰还建议,五年后,沈阳公交线路布局以与地铁线路形成“非”字形和“ X”形的交叉型发展为主。

  “未来公交线路布局要注重公交线路与地铁接驳。”杨立峰说,“公交线路如果与地铁站并行三站以上者,公交客流一定会受到影响。如果不及时调整公交路线,不但会造成交通资源的浪费,还会对百姓出行造成不便。”据测算,沈阳地铁一号线站间距一公里强,如果一条公交线路与其并行三站以上,地铁将抢占该公交线路近四分之一的客流。

  在地铁没有“驾到”以前,沈阳公交完全有时机完成自己的“华丽转身”。摒弃公交“失宠说”的关键在于,公交线路能否真正与地铁实现无缝隙衔接,公交规划能否真正完成“以地铁意志为转移”的重新布局。而公交“失宠”与“得宠”,考验着沈阳的决策智慧与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