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节能协会城轨交通节能专业专委会
中国勘察设计协会轨道交通分会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轨道交通分会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设计咨询专业委员会

学术前沿

不同层次轨道交通人才培养创新探究

发布日期:2019-08-28 13:51:33

裴瑞江     刘艳红
( 河北轨道运输职业技术学院  石家庄    050035)



摘    要:对不同层次轨道交通的人才培养模式、人力 资源开发、教育教学改革、考核坪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进行探究,以京津冀区域为例分析轨道交通发展规模、 人才需求及培养现状,对轨道交通人才培养的层次、区 域性分别进行阐述,提出推行个性化职业教育定制服 务、学习者自助“ 菜羊式” 订购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由 政府主导、院校及培训机构为实施主体、企业参与“ 三 位一体” 的方式共同建立完善的考核坪价体系,搭建区 域性心理健康维护平台等人才培养创新策略。
关键词 :轨道交通;人才;培养;京津冀

中图分类号: F530.6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6073(2016)06-0054 -06

       《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 年)》 明确指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人才资源应优先开发[1] 。 轨道交通运输行业一向被视作国民经济的命脉,自“ 十 二五” 规划以来一直处于快速发展期,其中轨道交通的 发展在“ 十三五” 期间将呈现持续高速增长态势。  因 此,笔者探究不同层次轨道交通的人才培养创新。

 

1    人才培养的层次
       行业人才的培养主要依靠行业的职业教育,因此, 职业教育的层次决定了人才的培养层次。  《 现代职业 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 年)》 将职业教育的层 次结构划分为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及高等职业教育,并明确指出: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在今后 一个时期总体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 大体相当;发展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培养本科层次职业 人才,与其他本科学校具有平等地位;高等职业教育规 模占高等教育的一半以上,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达到一 定规模;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 生培养模式;将符合条件的技师学院纳入高等学校序列[2] 。其基本架构如图 1所示。


2    人才培养的区域性
       我国地域辽阔,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各行业人才曾一度快速向一线城市流动, 集中在北、 上、 广、 深等城 市,随着一线城市的房价不断攀升,近年来出现了比较 明显的中低端人才返乡流动现象,如石家庄地铁招聘 人才时,在北、上、广、深地铁公司上班的本地籍人才选 择借机返乡,这就促使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优先考虑人 才的区域性。
轨道交通运输行业录用人才的地域性也比较强, 尤其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更加明显,公司更愿意录用 本市区域的人力,更倾向于到本地区域的对口院校招 聘人才,而选择在自己家乡区域的企业就业也是大部 分毕业生的首选,从而导致职业院校生源的地域性特 征非常明显。  因此,笔者以京津冀区域为例,在分析区 域轨道交通人才需求状况的基础上,对不同层次人才 在培养模式、人力资源开发、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 探究。

 

3      京津冀轨道交通发展规模及人才需求
3.1  发展规模

       《 京津冀协同发展纲要》 [3] 提出:随着京津冀协同 发展、产业布局和城镇体系重构,中心城市、主要城镇 间的城际客运需求快速增加,预计到 2020 年区域城际 间年客运总量将达 40 亿人次以上,亟须加快发展城市 轨道交通、市域快轨、城际铁路,形成干线铁路、城际铁 路、市郊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四位一体的多层次轨道 交通网络,其中市郊铁路网规划里程将超 1 000 km[4] 。 市域快轨也越来越多地包含在各大城市的轨道交通 线网规划内[ 5 ] 。  河北已启动秦皇岛、 唐山、 廊坊、 郎 单、保定、邢台、沧1 7 座城市的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编 制工作[ 6 ] ,京津冀区域轨道交通建设将进入高速增 长期。
 

3.2  人才需求状况
       区域轨道交通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郊铁路及城 市轨道交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各不相同,其中干线铁 路对人才的需求主要体现在更新换代上。  截至 2015 年底, 统计资料显示北京铁路局职工平均年龄 43.8 岁,加之用工层次的不断上移带来的人才需求已引起 管理层的高度重视。  城际铁路、市郊铁路及城市轨道 交通对人才的需求主要体现在新进职工方面,因近年 来需要快速发展这几个层次的线路网络建设。  区域轨 道交通具体用工需求数量根据各线路运营特点及修建 规划等有所不同,目前缺乏统筹规划的准确预测。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的线路站点多,用工量比国铁多数倍,仅近几年规划修建的线路对人才的需求量将 超 6 万人。  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 简称“ 城轨”) 协会 2015 年度统计和分析报告资料显示,京津冀城轨线路 及用工情况如表 1 所示。

       从表 1 可知,北京城轨在建线路 316 km,开通运营后将新增人才需求约 1.8 万人,已获批规划线路 417 km,建 成并开通运营后将新增人才需求 约 2.5  万 人 ( 依 据 2014 年底统计北京地铁职工人数与地铁运营里程计 算,用工数量约 60 人 Ikm,不含劳务用工,实际用工人 数应大于此数),即未来几年内只北京城轨新增职工将 翻一番。  城轨每开通一条新线,其用工来源大致分为: 管理岗来自国铁或其他成熟地铁公司( 或线路);生产 一线职工来自其他成熟地铁公司( 或线路)、院校委托 培养、社会 招 聘, 基 本 都 要 求 全 日 制 大 专 以 上 学 历。 2015 年京津冀区域铁路运营里程新增约 815 km,按照 区域用工 23 人 Ikm( 依据 2014 年底京津冀铁路运营里 程与就业人数计算,不含劳务用工,实际用工量应大于 此数) 计算,年度新增人才需求约 2 万人。  京津冀区域 城际铁路线网规划长度达 3818.9  km[7] ,按铁路用工 水平计算,未来人才需求约 9 万人。
       京津冀区域轨道交通网络除新增线路对人才的需 求外,年限比较久的既有运营线路职工更新换代带来 的人才需求也不可忽视。  如北京地铁 2  号线 1984  年 通车运营[8] ,距今已有 30 年之久,职工年龄结构明显 老化,逐步进入人才更新换代时期,随着时间的不断推 移,其他线路陆续都会出现这种情况。

 

4   京津冀区域轨道交通人才培养现状
       不论铁路还是城轨,从基础设施建设到运营维护 都有着千丝万缕的相通之处,因此,轨道交通类人才培 养的主体、原铁道类人才培养机构以及其他轨道类专 业都是在其原有专业基础上逐步演化产生的。  新建轨 道交通普遍采用高新技术及设备,不论从运营还是维
护,都需要大量掌握高新技术的人才做支撑才能获得 较高的运营效益。  目前区域轨道交通人才培养现状有 以下几方面。

 

4.1  人才培养机构和形式
       目前轨道交通人才的培养机构和形式有:1 )  全日 制院校培养,主要由本科类院校、高等职业院校、普通 中专院校、技工院校和职业高中等全日制院校组成,进 行专业人才的综合培养。  这些院校以原铁道部属的交 通大学( 如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 铁道学院( 如长沙铁道学院、上海铁道学院、兰州铁道学院)、铁 道类职业院校等为主,原交通部属的系列交通院校为 辅,非铁道和交通类院校逐步介入的形式组成。  2 )  机 构培训,主要由企业培训、远程培训( 以远程实时视频 互动为主)、社会培训( 理论加技能) 和就业训练中心( 以就 业 岗 位 技 能 训 练 为 主) 组 成, 如 北 京 铁 路 局( 以下简称“ 京局”) 就拥有天津职培、北京职培、石家 庄职培等若干个企业培训基地,各地铁公司也都设有 相应的培训机构。  3)  远程函授( 以远程视频授课和辅 导为主的专业学位继续教育) 和自学考试。
       以 上 机 构 在 培 养 人 才 方 面 的 侧 重 点 有 所 不 同: 1)  全日制本科类院校重点培养企业适用的管理及技 术类干部人才,近几年逐步加大职业本科教育培养的 比例,需要高中起点,经高考入学;高等职业院校重点 培养企业适用的高技能职工人才,培养水平相当于技 术系列中的中级工水平,部分毕业生走向企业岗位后 很快能够胜任一些初级管理岗位工作,大部分为高中 起点,经高考入学,学制 3 年,还有一些初中起点的,经 中考入学,学制为 5 年一贯制;技工院校、普通中专和 职业高中重点培养企业适用的初等技能人才,培养水 平相当于技术系列中的初级工水平,大部分为初中起 点,学制 3 年,其中绝大部分订单式培养任务由高等职 业类院校承担;2)  机构培训大部分是对企业的干部职 工进行的针对性比较强的岗位适应性培训,是理论与 实践结合比较紧密的人才培养形式;3)  远程函授和自 学考试重点是对学习者文化水平和专业素养的教育, 是对无法进入全日制院校学习的企业职工或有进一步 进修需求的具备入学条件的学生、社会人士等提供的 学习渠道,仅本科院校系列有资质开办此项业务,为专 科以上层次教育。

 

4.2  人才培养规模及趋势
       通过对以上几种人才培养机构的调查统计发现,近几年轨道交通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模逐年扩大,到2015 年甚至 出 现 了 大 幅 增 长 的 态 势。  全 日 制 院 校2013 年至 2015 年的培养规模统计数据见表 2,数据显 示轨道交通类专业招生人数逐年大幅上升。  随着国家 大力发展轨道交通的政策利好,除了轨道交通类院校 扩招外,非轨道交通类院校介入开办轨道交通类专业 的数量也大幅增长,如 2015 年京津冀区域初中起点的 中职类院校招生轨道交通类专业的学校共 22 所,其中 轨道交通类学校 12 所,非轨道交通类学校 10 所,相对 于线网发展规模和速度,区域内行业人才的培养规模 偏小,不能完全满足用工需求。

 

4.3  人才培养专业设置及培养模式
4.3.1  专业设置

       轨道交通是一个庞大、复杂、专业性极强的运行系 统[9例 ,因此,轨道交通类院校的专业设置主要围绕轨 道交通行业的车 ( 务)、 机 ( 务)、 工 ( 务)、 电 ( 务)、 辆( 车辆) 五大系统培养设计、施工、运营、管理、维保等应 用型专业人才。  随着轨道交通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 最需要的是掌握四新技术的高技能人才,为此,很多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做了一定的调整更新,如城轨对司机的需求主要为电力机车司机,学校相应以需求为导向 调整专业及招生规模。
       由于城轨的车辆全部为动车组列车,近年来围绕动车组列车所需的专业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如动车车 辆检修、动车组技术等新兴专业。  由于轨道交通技术 的特殊性及办学条件、师资的限制,非轨道交通类院校 设置轨道交通类专业时,大部分集中在技术壁垒稍低 的专业,如城轨交通运营管理、高速铁路客运乘务等。



4.3.2  培养模式
       区域内大部分开设轨道交通类的专业院校对人才 的培养采取校企合作的模式进行,即学生在校进行系 统的素质教育和专业理论学习、适当的校内实训,然后 到企业进行为期至少半年的顶岗实习。  尤其对城轨相关专业,由于其用工的区域性比较强,所以校企合作的订单班比较多,这样大大提高了人才建设的针对性和 适用性,如河北轨道运输职业技术学院 2016 年招生计 划 2 200 人中,订单班人数达 769 人,约占 35%,其中京 津冀区域 348 人,约占订单班的 45%。  区域所属京局 很少在院校进行订单培养,一般采取校企合作顶岗实 习后进行双向选择的模式。
       城轨的起步晚于铁路,§.目前发展十分迅速,在人 才需求方面更加迫切。  新进人才依靠院校毕业生及其 他同类企业转移,人职后员工的学习进修可借鉴相对 成熟的铁路人才培养经验,如京局人职以后的企业干 部职工的继续教育培养途径主要有远程教育和自学考 试,技术工人提高技能的途径主要是参加各类培训机 构的培训,然后通过逐级技能鉴定取得不同等级的资 格证书。  自 2007 年至 2015 年运输类干部职工通过远 程教育取得大专学位的有 2 909 人,取得本科学位的有 1 075 人;通过自学考试取得大专学位的有 1 051 人,取 得本科学位的有 781 人。  对北京铁路局技术工人 2015 年第一季度末技术工人的调查统计显示:技工人数比例 占工人总数的 93.34%;经技能鉴定取得执业资格证书 的有 107 992 人,占 76.7%( 技师 10.7%、高级技师 1%, 初级工 3%、中级工 19.9%、高级工 42.1%),新人职的职 业院校毕业生基本都具有中级工职业资格证书( 大部分 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规格中的毕业条件之一)。
 

5   不同层次人才培养创新
       京津冀区域轨道交通人才培养在整个行业中具有 一定的代表性,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在培养模式、信息 沟通、层次结构、考核评价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需 要不断改革创新才能更好地为行业提供有力的人才资 源支撑。

 

5.1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模式相对陈日。  初等 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各层次相对独 立,每个等次之间存在必然的衔接条件,大部分理论学 习还是课堂式。  比如:学习者必须在完成中等职业教 学的基础上才能进人高等教育的学习阶段,在一定程 度上强制延长了人才培养周期,同时院校大规模课堂 式教学模式对这种延长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应对策略:打破传统模式,逐步推行个性化职业教 育定制服务。  公民完成国家九年义务教育后,可自主选 择订购各层次的职业教育服务,在能力许可范围内,允 许学习者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各等次的职业教育,达到 行业专业合格标准后即可从事本行业的技术工作。
      首先,政府、企业、院校机构三位一体高度协作,由 政府引导院校机构和企业共同搭建区域轨道交通类网 络教育平台,加快各层次教育阶段共享优质网络教育 资源建设。  以专业为核心建立实体培训机构、企业和 网络教育学校相结合的新形式,分工协作,高效整合教 育教学资源,优化课程教学形式,开发大量行业专业优 质网络课程。
       其次,政府、企业、院校机构共同制定行业各层次 职业教育的合格标准,包括理论学习及实操学习学分 制。  实行区域行业网络教育平台实名注册,学习者可 以根据各层次职业教育的标准选择购买课程服务,包 括共享型优质教育资源和院校的课程服务。  院校不仅 提供面授指导及实操课程服务,还要提供课程考核及 技能鉴定指导服务。
       鼓励本科高等学校与示范性高等职业学校通过合 作办学、联合培养等方式培养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

 

5.2  统筹规划协调人力资源开发
       行业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缺乏统筹
规划。  目 前区域轨道交通的建设规划及企业用人需求的信息缺 乏相对准确的数据,导致各机构的培养规模具有一定的 盲目性,很多轨道交通类院校逐步扩招,非轨道交通类 院校无条件开办轨道交通类专业( 教育部门只审批学校 招生总数量,不审批专业),没有相应的规划协调机制, 完全靠市场自行调节,造成市场的无序和混乱,以及专 业教育教学资源严重短缺的局面,质量难以保证。
       应对策略:在培养规模方面可建立京津冀区域轨 道交通人才培养信息沟通平台,具体可由发展改革委 和教育部门与相关企业沟通协调发布信息,以备院校 和培训机构参考,避免人才培养规模的盲目扩大。  加 强生产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培训重点的转移、培训 内容的提升、培训资源的进一步整合优化和考核鉴定 的日益规范,将生产技术人员培养成为既能动脑又能 动手、既掌握一定现代科学知识又具有较高操作技能的 复合型职业技能人才,使得具有较高知识层次、较强创 意和操作技能的“ 灰领型” 技术人才成为体现企业未来 发展的先导型人才,并成为企业人才队伍的主体[10] 。



5.3  加快教育教学改革步伐
       行业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知识技能使用效率较 低。  传统教育教学效率的明显下降,正在严重影响着 人才的培养质量。  有很多从院校走出来的学生虽然在学 校的成绩品学兼优,§.是到了企业后,所学的知识不能起 多大作用,还需要重新进行培训才能达到上岗要求。
      应对策略:加快教育教学改革步伐,尽快推行理论 课程学习考核网络化、碎片化模式。  学习资源主要来 自网络平台,学习者可以采取自助“ 菜单式” 订购,院校 提供面授场所,面授时间可由课程老师根据学习者需 要与院校沟通后自行确定发布。  同时引人竞争机制, 同一门课程的网络资源开发可由区域内从业者分工协 作完成,集思广益,减少成本,课程讲授可独立进行,学 员自行选择,优胜劣汰,引导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 质,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对专业实训类课程的学习,有条件的院校可采取 “ 菜单式” 订购,实行约课制,由实训中心教师指导完 成。  没条件的院校学员可利用区域开放性的实训基地 完成实训学习环节,同样采取“ 菜单式” 订购和约课制。 为节约资源,实训课程可广泛使用计算机仿真教学、数 字化实训、远程实时教育等技术。  比如在实践操作方 面的教育培训可借助逐渐兴起的 VR技术( 虚拟现实 技术) 建立信息化平台。  基于 VR技 术的远程教育信 息化平台,通过远程遥控既可实现理论的教育教学,也 可实现实操技能的教育教学,其中的过程性考核评价 体系是比较科学可行的,职业教育的专业理论学习就 是为提高实操技能水平服务的,因此在考察实操技能 掌握情况的同时也考察了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5.4  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行业人才培养考核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严进宽 出。  现行的轨道交通职业教育考核评价标准基本都是 由教育培训机构自行制定,虽然铁路系统组织制定了 铁路各工种的岗位培训规范,也有一定的考核题库,但 这些仅限于理论层面的教育培训,在实际操作方面的 教育培训考核受条件所限,目前还没有切实可行的考 核评价体系。
       应对策略:采取“ 三位一体” 的方式,由政府主导、 院校及培训机构为实施主体、企业参与共同建立区域 职业教育考核评价体系,注重发挥行业作用,支持行业 协会开展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从而提高人才 培养质量与行业需求的匹配度,同时支持各类专业教 育培训组织等第三方机构开展人才质量评估。

 

5.5  加强人才的心理健康培养
       轨道交通行业人才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普遍存在 较强的压力和焦虑。  由于轨道交通行业的工作压力比 较大,加 之 年 轻 职 工 及 新 进 职 工 大 多 是 “ 80  后” 及 “90 后”,其心里承受能力比老职工普遍偏弱,因此,需 要在各层次人才培养阶段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维护。目前很多轨道交通类招生院校及培训机构在心理健康 维护方面比较薄弱,不能适应新常态的需求,企业内部 更是鲜有心理健康维护机构或专员。
       应对策略:同样采取“ 三位一体” 的方式,由政府、 院校及培训机构、企业三方共同搭建区域性心理健康 维护平台,网络和实体并重,建立心理健康维护系统, 定期为各个阶段的学员及职工进行心理咨询及辅导援 助,为学员及职工的学习生涯、职业生涯顺利发展提供 良好的心理环境。

 

6    结语
       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应本着以人为本、人才资本 是第一资本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劳动者培养机制,制定 有效的人才培养与开发计划,合理地挖掘、开发、培养 及储备人才队伍,建立科学合理、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 体系,从而有效地促进轨道交通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收稿日期: 2016 07 07 修回日期: 2016 09 18
作者简介: 裴瑞江,女,硕士,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从事轨道交通旅 客运输研究,18931120068@126 com
基金项目:  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资助科会科学基金项目( HB15JY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