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节能协会城轨交通节能专业专委会
中国勘察设计协会轨道交通分会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轨道交通分会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设计咨询专业委员会

城轨专区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2023年学术年会“低碳轨道、创新引领”分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

发布日期:2023-09-07 19:07:22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2023年学术年会“低碳轨道、创新引领”分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

      9月6日,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轨道交通分会、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主办,中国土木工程学会2023年学术年会“低碳轨道、创新引领”分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

     论坛由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2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3位行业资深专家作主旨报告,相关分会、企业、高校代表,城市轨道交通设计、建设、运营单位等共计200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
 

      开幕式上,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轨道交通分会理事长、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总经理王汉军,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副总经理牛道安,分别进行致辞。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轨道交通分会理事长、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总经理王汉军为分论坛致辞,他指出:城轨交通是城市引导、承载低碳出行的骨干交通方式,当前我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运量最大的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与此同时其能源消耗和碳减排压力与日俱增。城轨建设包含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维保全产业链各个环节和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在国家双碳战略深入实施大背景下,加快推动行业向绿色低碳升级显得尤为迫切。如何最大限度降低能耗,最大幅度提升能效,最大可能采用清洁能源,最大程度促进与城市协调发展,加快构建低碳排、高效能、大运量绿色化城市轨道交通需要政府、行业、企业等各方面共同携手,齐心协力破解难题。

      王汉军表示,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轨道交通分会作为科研创新、技术交流、行业发展、成果应用及推广的平台,始终专注服务城市轨道交通事业,以实际行动推动行业发展。此次论坛围绕低碳和创新,就是分会全面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加强统筹协调,促进上下游产业协同,助力城轨绿色低碳转型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聚力提升城轨节能减排潜力,推进智慧城轨技术与城轨绿色低碳业务深度融合,为中国双碳战略目标实现贡献城轨力量。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副总经理牛道安在致辞中提到: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近年来铁路以其独特优势,在促进低碳绿色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创新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铁科院作为轨道交通领域全专业的科研机构,近年来在国铁集团的领导下,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和各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持下,聚焦铁路科技自立自强,依托自身铁路专业齐全的优势,在轨道交通基础理论研究、应用技术创新等方面持续开展科研攻关。在川藏铁路方面,围绕川藏铁路工程建设、环境保护、灾害防护、装备研制等方面需求,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在高速铁路方面,把高可靠性摆在重要位置,持续推进技术创新,不断开展高铁全生命周期维护管理的研究,降低运营成本,推进CR450科技创新工程技术攻关,开展铁路智能化信息化技术研究,为推动轨道交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面向未来,我们真诚期待与各位同仁并肩前行,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开展广泛合作,为推动轨道交通技术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行业资深专家等6人,从各自不同研究领域,分享新研究成果及实践经验,为行业注入新智慧、提供了宝贵借鉴。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湘生:分享了隧道与地下工程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隧道工程建设中的技术与安全问题、地下工程材料的性能优化等方面,指出我国基础设施低碳建造和运维事业的重要性,并强调需要通过各方面的发展和创新来实现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

      中国工程院院士杜修力:依托具体工程实例,对地下空间结构的抗震设计、数值分析和减震技术方面的诸多理论与技术问题进行了剖析,对科学研究和实际工程都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副总经理牛道安:随着高速铁路工务动态监测设备的研制,实现了工务设备的快速检测,提升了我国铁路科研试验的能力,建立形成了高速铁路工务设备分析评估体系雏形, 为我国高铁技术发展提供更高质量的试验检验平台,更有助于提升环行铁道国际影响力。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广州地铁设计研究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史海欧:针对复杂富水地层特性,为我们介绍了内支撑体系下地铁车站的装配技术的设计思路、结构与防水方案、施工工艺与装备以及投资分析。

      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总工程师鲁卫东:通过调整钢纤维与混凝土的配合比,提出无筋及少筋钢纤维混凝土管片的设计方法,从而有效的提高了结构的韧性和耐久度,取消配置钢筋,减少了用钢量,简化了制备工艺,顺应了轨道交通绿色低碳发展的需求,它的推广和应用是迫切需要的。

      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胡所亭:开展了铁路列车荷载图式研究工作,研究制定了更符合当代铁路运输特征和发展需求的铁路列车荷载体系。而“形位”控制理论及实践的提出,也从建造之初避免桥梁形位变化对轨道及列车系统的影响,确保了桥梁结构的耐久性,提升了交通运行的可靠性安全性。

      本次论坛携手我国轨道交通建设领域的院士、设计大师、专家及荣获詹天佑奖的优秀技术人才,聚焦“低碳轨道、创新引领”这一核心,从低碳发展、数字智慧、技术创新、灾害防治等多个维度开展广泛交流,深入研讨在“双碳”战略背景下,联动多领域创新技术成果对轨道交通系统进行迭代升级。加强各参会单位的交流与合作,汇聚共识,凝聚力量,协同发展,为轨道交通行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