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今年5月两项科研项目分获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城市轨道交通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后,近日福州地铁科技创新工作再传捷报,“福州地铁低碳运行管控试点”成功入选福建省交通强省建设第二批试点任务名单,也是福州市本次唯一入选的交通强省试点任务,项目将获得省交通强省建设试点二等类别省级奖补资金,成为集团首个获得省级专项资金支持的科技创新试点项目。
另外,《福州地铁车站在缩减规模条件下客流疏散体系及智能研判预警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科研项目入选福建省交通运输厅2025年交通运输科技计划项目。
两项目以“绿色低碳+智慧安全”为核心,为福州轨道交通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入选项目介绍
(一)福州地铁低碳运行管控试点打造全链条绿色管控体系
本次入选省交通强省建设第二批试点任务名单的“福州地铁低碳运行管控试点”作为福建省首个轨道交通低碳运行综合试点,聚焦四大核心技术攻关,构建出覆盖“车-站-线”全网络的绿色低碳体系。
跨系统能耗统一管控:整合列车牵引、空调、制动能量回馈等关键系统,实现能效协同优化;
智能驾驶策略革新:首创实时节能驾驶算法,预计降低列车牵引能耗8%;
空调系统动态节能:通过负荷预测与数据融合技术,实现空调温度精准调控与能耗降低双重目标;
数字孪生可视化平台:搭建三维智慧管理平台,提升运营决策效率。
项目将于2027年形成完整的低碳运行管控技术体系并在福州地铁6号线东调段十八孔闸站进行试点示范应用,不仅可实现对试点车站和车辆能耗的在线管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还能形成可复制推广的轨道交通低碳解决方案,为行业绿色发展提供“福州经验”。
(二)客流疏散技术创新破解车站规模缩减与安全疏散间矛盾问题
针对传统地铁车站设计存在的
“规模大、投资高、疏散效率低”的行业痛点
福州地铁聚焦三个关键因素
通过多情景仿真建模与智能预警系统融合
为轨道交通降本增效与安全防控
提供“福州方案”
精准仿真分析:结合福州地铁实际场景,优化横向及竖向交通系统布局;
智能响应机制:实时预测客流变化并制定疏导策略,推动安全管理从“经验判断”转向“精准防控”;
实现降本增效目标:通过合理缩减车站规模、优化资源配置,同步实现建设投资与运营成本的有效控制。
创新驱动
绘就绿色城轨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近年来,集团以“绿色城轨”战略为指引,深耕低碳技术领域,累计开展绿色低碳类科研课题,和专题研究近十项,形成专利、软著等知识产权,及论文成果近三十项。
1.产学研融合构建集团低碳发展纲要。集团与多所知名高校开展创新合作,共同推进绿色低碳、智能建造等十余项课题研究。集团编制形成《福州地铁绿色城轨发展行动方案》,精心谋划了福州地铁绿色转型的愿景,引领全集团绿色低碳发展实践;同时,经过深入调研核算福州地铁碳排放现状,编制形成《碳排放核算标准》和《碳排放评价导则》,明晰了降碳的指标和行动路径。
2.专题研究优化压缩土建规模。通过整合资源,对车站设备用房规模进行优化,原单一人群用房改为分时段多人群轮替使用,在提高运营维保效率的同时将标准站面积缩小约108平方米;通过精细化设计,分析运营线路人流组织,预测客流优化车站规模,并采用节能设备设施,降低能耗,将6B车辆编组车站公共区共缩短5米,4A车辆编组地下站缩短约25米,高架站站厅面积缩小约900平方米。
3.创新先行实现机电系统节能降耗。集团通过开展科研项目研究,不断探索降低地铁能耗路径。其中,《地铁车站公共区空调负荷设计方法研究》通过精细化设计可降低公共区空调系统能耗约20%;《车站用电负荷及典型设备房发热量实测研究》通过研究地铁车站小系统空调负荷计算的方法,预计可降低设备用房设计负荷约40%;《“绿色城轨”发展背景下低碳运行管控平台》将实现牵引系统、空调系统将近11%的节能目标,为单条地铁线路降低每年近千万元运营成本,项目获评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信息化最佳实践案例、中国城市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大会优秀应用案例、数字交通典型案例。
4.智慧化设计助力节能降耗。集团所属福轨院自主研发的轨道交通机电BIM正向设计软件BIMmetro以技术创新赋能降碳与成本控制,凭借正向设计优势,通过精准核算有效避免能耗与空间浪费,同时实现设计层面提质增效、施工层面减少拆改、成本角度实时管控。该产品获评2024中国轨道交通科技成果奖及2024年五小创新一等奖,目前已在福州、济南、杭州等多个城市成功落地应用。《基于BIM与AI算法的地铁机电系统三维智能设计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获省住建厅立项。
未来,福州地铁将持续深化“数智赋能、绿色引领”战略,进一步推动低碳技术创新和规模化应用,持续输出绿色低碳、智慧安全的轨道交通解决方案,为市民提供更加安全、高效、绿色的出行体验,有效助力行业“双碳”目标实现,书写绿色低碳轨道交通精彩篇章!
(来源:福州地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