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地铁1号线八通线、13号线购置的81列电动客车陆续投入使用。新购入的电动客车在兼容既有线路运营条件、实现与既有列车混跑的基础上,全面落地 “统标、统型、统寿”设计里面,并深度融入“智能响应”体系。通过技术创新与标准统一,破解传统车辆型号杂、备件繁、维保难等痛点,为提升核心线路运营安全、运行效率及全路网标准化推广奠定坚实基础。 “统标”引领
构建标准化技术体系
此次增购车严格对标“铁路行业质量管理体系”,让全流程都有统一标准。在电路设计上,统一了控制电路失效处理方法,消除不同线路操作差异。在车辆动、停车核心控制系统的安全电路里加了备用开关。统一了继电器触点的冗余标准,用多组触点备份让电路更可靠。优化了车辆监控系统(TCMS)和人机交互界面(HMI),确保全路网标准统一,为操作驾驶、应急处置与维保协同提供支撑。
“统型”增效
实现全要素统一配置
为破解传统车辆型号多、备件复杂、维保麻烦等痛点,增购车把“技术统型”当成关键突破口,让核心系统和关键部件都实现了标准化配置。其中,分布式可编程逻辑控制单元(LCU)技术逐步替代传统继电器,通过“多组冗余”分布式控制、信号自诊断及无触点驱动,实现列车控制信号数字化,从源头减少因继电器老化、电磁干扰导致的功能失效。司机控制器应急替代装置实现统一适配,当主司机控制器出现卡滞时,司机可一键切换应急装置,完成临时行车操作。此外,车辆动、停等关键控制子系统,均采用相同技术标准,零部件通用率大大提高,既减少了备件库存,又降低了维保成本。
“统寿”管理
保障全生命周期可靠性
围绕“提升车辆持续运营能力”目标,增购车通过多重技术手段实现“统寿”管理。在电路方面,给继电器触点、关键控制电路等地方增加了冗余设计,如牵引安全电路,用“双触点+旁路开关”做双重保障。在智能化方面,LCU技术能实时诊断部件状态,同步结合健康管理系统对关键部件状态进行监测和可靠性评估,提前预警“隐性”风险,实现“预防修”,为优化修程修制、实现线路“长周期、高可靠”运营提供保障。
“智能响应”赋能
助力高效应急体系
增购车打造了一套集“故障秒级提示、地空协同支持、应急自主行车”于一体的智能响应机制。当车辆出现问题时,TCMS、HMI界面同步触发报警与处置指引,协助司机快速响应。关键电路状态专属页面,实时汇总车辆动、停控制电路开关状态。系统配备360度云台摄像机与5G传输模块提供远程支持,实现与地面轮乘中心视频联动,高效缩短处置时间。极端场景下,车辆可启动蓄电池行车功能,支持车辆在无电区自主行驶至最近站点,最大限度保障乘客出行效率。
后续,公司将结合增购车运营数据,持续优化系统预警模型与远程支持响应效率,推动“三统”设计与“智能响应”体系进一步推广应用,推动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更加安全、高效、智能,提升乘客出行体验。
(来源:北京地铁之窗订阅号)